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妙观(妙觀)
谓精细观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赋》:“超天路而高峙,阶青云以妙观。” 晋 郭璞 《江赋》:“考川瀆而妙观,实莫著於 江 河 。”
分類:精细观察
《國語辭典》:水磨  拼音:shuǐ mò
利用水力推动的磨。见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一八。水利。利用图谱》。
《國語辭典》:精致(精緻)  拼音:jīng zhì
1.精深细密。《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崔元翰传》:「其好学不倦,用思精致。」《宋史。卷六八。律历志一》:「宣和玑衡之制,详密精致。」
2.优美细致。《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到晚,做的极精致的莲花灯,点起来浮在水面上。」《红楼梦》第四一回:「这是那位小姐的绣房,这样精致?」
《漢語大詞典》:明审(明審)
(1).明察精细;精明仔细。逸周书·大戒:“上之明审教幼,乃勤贫贱。” 唐 柳宗元 《封建论》:“闻 黄霸 之明审,睹 汲黯 之简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一日, 福唐 蔡叶丞 祕召公啜小团,坐久,復有一客至。公啜而味之,曰:‘非独小团,必有大团杂之。’ 丞 惊呼。童曰:‘本碾造二人茶。继有一客至,造不及,乃以大团兼之。’ 丞 神服公之明审。”
(2).明确周密。隋书·天文志上:“案土圭正影,经文闕略,先儒解説,又非明审。”新唐书·刘子玄传:“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3).开朗而审慎。 宋 叶适 《夫人林氏墓志铭》:“余以病归,捨舟山行,始识君,见其质性冲泊,器宇明审,侃然穷邑中,量过其任者也。”
《漢語大詞典》:精察
精细明察。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石潜设奇伏,穴覻骋精察。”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太子为政精察,而中常侍 宗爱 ,性险暴,多不法,太子恶之。” 明 王守仁 《大学问》:“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
分類:精细明察
《國語辭典》:精到  拼音:jīng dào
细密周全。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九。答范伯崇》:「良由务以智力探取,全无涵养之功,所以至此,可以为戒,然其思索精到处,亦何可及也。」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一。赏鉴》:「盖古人笔法圆熟,用意精到,初若率易,愈玩愈佳。」
《國語辭典》:邃密  拼音:suì mì
精深细密。《晋书。卷二九。五行志下》:「屋宇邃密,非龙所处。」宋。朱熹 鹅湖寺和陆子寿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國語辭典》:肫肫  拼音:zhūn zhūn
诚恳的样子。《礼记。中庸》:「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漢語大詞典》:精覈
1.精细孝核。后汉书·顺帝纪:“其简序先后,精覈高下,岁月之次,文武之宜,务存厥衷。”新唐书·张九龄传:“今若刺史县令精覈其人,则管内岁当选者,使考才行。” 宋 苏轼 《转对条上三事状》:“今后进士诸科御试过落之法,及特奏名出官格式,务在精覈。”
2.精辟翔实。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其书已传,虽未为精覈,亦粗足讽览。”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下:“﹝ 王劭 ﹞在著作二十年,采摘经史谬误,为读书记三十卷,世推精覈云。”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考工记》乃制度式样册子,上令士大夫习之,勾考工程,而下可令工匠解了;故删去文词,务求精覈。”
3.犹深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齐 人 王达灵 者,高士也,精覈九经,该博诸子,肥遯迈俗,目无全人。”
《國語辭典》:精细(精細)  拼音:jīng xì
1.精致细密。《三国志。卷六二。吴书。是仪传》:「服不精细,食不重膳。」《南齐书。卷四八。孔稚圭传》:「律书精细,文约例广。」也作「细儿」。
2.细心、聪明。《三国演义》第八七回:「汝这厮不精细,如何做得细作!」《水浒传》第二四回:「好个精细的娘子,不惟做得好针线,诸子百家皆通。」
3.清楚、明白。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员外,你放精细者!」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三折:「我把这一桩事,趁我精细,对孩儿说了吧。」
《國語辭典》:别赋(別賦)  拼音:bié fù
文章名。南朝梁江淹作,历述各种离别之情。文中藉由不同的人事与背景,描绘出慷慨壮烈或缠绵悲切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全文充满感伤情调,为人传诵。
《國語辭典》:纤丽(纖麗)  拼音:xiān lì
精致华丽。晋。张华轻薄篇〉:「被服极纤丽,肴膳尽柔嘉。」
《國語辭典》:小巧  拼音:xiǎo qiǎo
1.小技巧。《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
2.娇小灵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东山一路看他腰间沉重,语言温谨,相貌俊逸,身材小巧,谅道不是歹人。」
《漢語大詞典》:纱縠(紗縠)
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的通称。汉书·江充传:“ 充 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 颜师古 注:“纱縠,纺丝而织之也。轻者为纱,縐者为縠。”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黼黻之服,纱縠之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高平 刘整 有雋才,而车服奢丽,谓人曰:‘纱縠,人常服耳。’” 宋 洪迈 容斋三笔·纳紬绢尺度:“ 周 显德 三年。敕,旧制织造絁紬、绢布、綾罗、锦綺、纱縠等,幅阔二尺起,来年后并须及二尺五分。”
《漢語大詞典》:精凿(精鑿)
(1).舂去谷物的皮壳。亦指舂过的净米。《左传·桓公二年》“粢食不凿” 晋 杜预 注:“黍稷曰粢,不精凿。” 明 宋濂 《故陈母林夫人墓志铭》:“凡主馈非精凿弗敢进,烝尝宾燕,悉中条序,必洁必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工部·刘晋川司空:“ 沈 兄素豪侈,不能啖此粗糲,但我无从觅精凿,奈何奈何。” 章炳麟 《菌说》:“犹之既舂之米,谓之精凿;未舂之米,谓之粗糲。”
(2).精细确凿。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 刘勰 之评,议论精凿。”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易安居士事辑:“ 易安 与共校勘,作金石録,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