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9,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同类无碍
自类因果
含类
法类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所作相似过类
苦类智
苦类智忍
苦类忍
品类足论
酒有三类
净土文类
庶类
华严经十类
佛类词典(续上)
同类助业同类无碍
自类因果
含类
法类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所作相似过类
苦类智
苦类智忍
苦类忍
品类足论
酒有三类
净土文类
庶类
华严经十类
同类助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同类善根。谓五正行中读诵,观察,礼拜(前三),赞叹供养(后一),之四种助业也。此等与称名念佛,虽同为往生净土之正行,然非正定之业而为助成称名之业,故称为同类之助业。
(术语)又云同类善根。谓五正行中读诵,观察,礼拜(前三),赞叹供养(后一),之四种助业也。此等与称名念佛,虽同为往生净土之正行,然非正定之业而为助成称名之业,故称为同类之助业。
同类无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
(术语)异类无碍之对,如火与火不相碍,地与地不相碍是也。
自类因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同类因等流果也。
(术语)同类因等流果也。
含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含识之众类。谓诸有情也。大唐三藏圣教序曰:「微言广被,极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含识的众类,即一切众生。
(术语)含识之众类。谓诸有情也。大唐三藏圣教序曰:「微言广被,极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佛学常见辞汇】
含识的众类,即一切众生。
法类
【佛学大辞典】
(杂名)称属于同宗同派之僧侣。
(杂名)称属于同宗同派之僧侣。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六足论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译,十八卷。
(书名)六足论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世友尊者造,唐玄奘译,十八卷。
所作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不知因与宗同喻贯通时事件之总该合说,而视宗与同喻个个分离,攻击因之不成立之过也。
(术语)十四过之一。不知因与宗同喻贯通时事件之总该合说,而视宗与同喻个个分离,攻击因之不成立之过也。
苦类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智之一。观色界无色界之苦谛,而断对于苦谛之见惑之智也。此智为先观欲界苦谛而起之苦法智流类,故有类之名。三藏法数三十一曰:「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术语)八智之一。观色界无色界之苦谛,而断对于苦谛之见惑之智也。此智为先观欲界苦谛而起之苦法智流类,故有类之名。三藏法数三十一曰:「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苦类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之一。信忍上二界苦谛之理,将得苦类智之无间道智也。苦类智属于果。解脱道也,苦类智忍属于因,无间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忍之一。(参见:八忍)
(术语)八忍之一。信忍上二界苦谛之理,将得苦类智之无间道智也。苦类智属于果。解脱道也,苦类智忍属于因,无间道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忍之一。(参见:八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苦类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类智忍之略。
【三藏法数】
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术语)苦类智忍之略。
【三藏法数】
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品类足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之略名。
(书名)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之略名。
酒有三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窣罗Sura%,以食制之者。二迷丽耶,以馀物制之者。三末陀Madya,前二种之未熟已坏而使人醉者。俱舍论十四曰:「酝食成酒名为窣罗,酝馀物所成名迷丽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坏不能名酒,不名末陀,若令醉时名末陀酒。」【又】有三酒:一谷酒,二果酒,三药草酒。智度论十三曰:「果酒者,葡萄阿梨吒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
(名数)一窣罗Sura%,以食制之者。二迷丽耶,以馀物制之者。三末陀Madya,前二种之未熟已坏而使人醉者。俱舍论十四曰:「酝食成酒名为窣罗,酝馀物所成名迷丽耶酒。即前二酒未熟已坏不能名酒,不名末陀,若令醉时名末陀酒。」【又】有三酒:一谷酒,二果酒,三药草酒。智度论十三曰:「果酒者,葡萄阿梨吒树果,如是等种种名为果酒。药草酒者,种种药草合和米曲甘蔗汁中能变成酒。」
净土文类
【佛学大辞典】
(书名)日本真宗之本典,教行信證文类也。
(书名)日本真宗之本典,教行信證文类也。
庶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道之凡夫也。无量寿经上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术语)六道之凡夫也。无量寿经上曰:「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华严经十类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说:一贤首所说之十类:一恒本,不可说之微尘数身,现微尘数之刹土,尽未来际,念念常说普说未曾休止者。是不可结集,此事出本经不思议品。二大本,如海云比丘受持之普眼经者。以须弥山聚之笔,四大海水之墨,书一品之修多罗,尚不可穷尽,如是品其数过尘沙,此亦非贝叶之所可记,此事出本经入法界品。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此三者,即所谓三本之华严,据西域记传之说。六略本,是六十华严经之梵本,有三万六千偈,要略彼下本十万偈者。七论释,龙树所造之大不思议论,世亲所造之十地论等解释本经者。八翻译,即六十华严经,译为略本三万六千偈者。九支流,兜沙经,菩萨本业经等,由大经支出流行者。十感应,依念持之功而于经有感应者。是虽依于其人,今推功而属于经。见华严探玄记一。二清凉所说之十类: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此四同贤首。五普眼经,是同贤首之大本。六同说经,无量尘沙之诸佛,常恒说同一之法者。七异说经,对万差之机类,说万差之法者。此二者为别开贤首之恒本者也。八主伴经,诸佛互为主伴说同一之法者。如此土之佛为主而说十住,则他土诸佛各伴之而说十住。九眷属经。华严经之方便说种种之馀经者。十圆满经,圆融前之诸本而包含一切者。见华严经疏三。
(名数)有二说:一贤首所说之十类:一恒本,不可说之微尘数身,现微尘数之刹土,尽未来际,念念常说普说未曾休止者。是不可结集,此事出本经不思议品。二大本,如海云比丘受持之普眼经者。以须弥山聚之笔,四大海水之墨,书一品之修多罗,尚不可穷尽,如是品其数过尘沙,此亦非贝叶之所可记,此事出本经入法界品。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此三者,即所谓三本之华严,据西域记传之说。六略本,是六十华严经之梵本,有三万六千偈,要略彼下本十万偈者。七论释,龙树所造之大不思议论,世亲所造之十地论等解释本经者。八翻译,即六十华严经,译为略本三万六千偈者。九支流,兜沙经,菩萨本业经等,由大经支出流行者。十感应,依念持之功而于经有感应者。是虽依于其人,今推功而属于经。见华严探玄记一。二清凉所说之十类: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此四同贤首。五普眼经,是同贤首之大本。六同说经,无量尘沙之诸佛,常恒说同一之法者。七异说经,对万差之机类,说万差之法者。此二者为别开贤首之恒本者也。八主伴经,诸佛互为主伴说同一之法者。如此土之佛为主而说十住,则他土诸佛各伴之而说十住。九眷属经。华严经之方便说种种之馀经者。十圆满经,圆融前之诸本而包含一切者。见华严经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