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7,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类聚
同类
比类
触类
人类
编类
物类
引类
族类
庶类
颇类
非类
类如
噍类
种类
《國語辭典》:类聚(類聚)  拼音:lèi jù
1.同类相聚。《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金石类聚,丝竹群分。」
2.书名。艺文类聚的简称。参见「艺文类聚」条。
《國語辭典》:同类(同類)  拼音:tóng lèi
同属一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唐。韩愈 明水赋:「岂不以德协于坎,同类则感;形藏在空,气应则通。」
《漢語大詞典》:比类(比類)
整理,按类排比。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 谢觉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
(1).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韦昭 注:“类,亦象也。”
(2).比照旧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饗。” 孔颖达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随曰类。”汉书·文帝纪:“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后汉书·范升传:“《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类,亦希置立。”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诗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 明 王世贞 《〈何大复先生集〉序》:“其缘情即象,触物比类,靡所不遂。”
(4).比拟;比较。 唐 方干 《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 丁 仙鹤亦如斯。”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某因诣上閤,陈所见十事……其五事言内修其德,且引 汉文帝 时事迹以为比类。”《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5).相类,相似。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
《漢語大詞典》:触类(觸類)
(1).接触相类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虽圣虽明,莫由自晓。非可以歷思得也,非可以触类求也。”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之四:“善知应触类,各藉颖脱手。” 清 王夫之 《雪赋》:“汾云空白,眄江汉以无方;塞草不青,睠关山而奚至。莫不俯仰同情,悲生触类。”参见“ 触类旁通 ”。
(2).遇事。梁书·侯景传:“ 澄 天性险忌,独类猜嫉,諂諛迭进,共相搆毁。”
(3).各种;每项。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姥﹞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艷冶。生遽惊起,莫敢仰视。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覩。”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未周岁,而公主告卒。国主伤悼悲泣曰:‘吾不欲再覩 刘生 之面。’勑执政削其官籍,一簪不与,却送还 洪州 。生恍若梦觉,触类如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已而以手探入,壶盛酒,柈盛炙,触类熏腾。”
《國語辭典》:触类旁通(觸類旁通)  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
理解此一事物的知识或原理,进而推知其他同类的事理。如:「他才思敏捷,往往老师才一提出前提,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國語辭典》:人类(人類)  拼音:rén lèi
人的总称。《庄子。知北游》:「生物哀之,人类悲之。」《隋书。卷八四。北狄传。突厥传》:「圆首方足,皆人类也。」
《國語辭典》:编类(編類)  拼音:biān lèi
依类编排。如:「百科全书通常是依照学科编类。」
《國語辭典》:物类(物類)  拼音:wù lèi
1.万物的总称。《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文选。宋玉。高唐赋》:「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
2.物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缚喝国》:「土地所产,物类尤多。水陆诸华,难以备举。」
《漢語大詞典》:引类(引類)
援引同类。《淮南子·要略》:“乃始揽物引类。”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然后呼朋引类,借势乘权,恣其所欲为。”
分類:援引同类
《國語辭典》:族类(族類)  拼音:zú lèi
1.同族。《左传。成公四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
2.同类。《周礼。春官。钟师》汉。郑玄。注:「玄谓以文王、鹿鸣言之,则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宗属为皇孙,爵为上公,知宽等叛逆族类,而与交通。」
《國語辭典》:庶类(庶類)  拼音:shù lèi
众多的物类。《魏书。卷七。高祖纪上》:「今东作方兴,庶类萌动。」
分類:万物万类
《漢語大詞典》:颇类(頗類)
亦作“ 颇纇 ”。
(1).偏颇不平。左传·昭公十六年:“刑之颇类,狱之放纷。” 孔颖达 疏:“ 服虔 读类为纇,解云:‘颇,偏也;纇,不平也。’”
(2).引申指瑕疵,缺点。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礪之不工、颇纇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國語辭典》:非类(非類)  拼音:fēi lèi
1.行为不正的人。三国魏。嵇康《圣贤高士传。井丹》:「井丹高洁,不慕荣贵,抗节五王,不交非类。」
2.不同种族的人。《后汉书。卷七五。刘焉袁术吕布列传。袁术》:「时人多惑图纬之言,妄牵非类之文,苟以悦主为美,不顾成败之计。」
《漢語大詞典》:类如(類如)
犹比如。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那班大些儿的女孩子合年轻的小媳妇子们,类如拾掇拾掇屋子,以至拿拿放放,出来进去的,可不觉得怪不方便的么?”
分類:比如
《國語辭典》:噍类(噍類)  拼音:jiào lèi
能吃东西的物类,通常指活著的人。南朝梁。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含冤抱痛,噍类靡馀。」《大宋宣和遗事。利集》:「会童贯已诛,其大校李福承师正之军以叛,遂掠菑、青间,胁从至四万人,所过无噍类。」
《國語辭典》:种类(種類)  拼音:zhǒng lèi
依据人物、事物的品名、性质或特点而分的类别。《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西夜国传》:「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序》:「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
《國語辭典》:种族(種族)  拼音:zhǒng zú
1.在同一物种内,一些表现型相似的群体的组合。英文为race。此处主要用于人种的区分,一般可根据其外表形态和遗传特徵(如肤色、发色等),甚至个人的自我认同及社会文化等予以划分,因此具有若干争议性。
2.族,灭。「种族」指族诛、诛灭亲族。《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后秦种族其家,尽让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