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间隙(間隙)  拼音:jiàn xì
1.空隙。《太平广记。卷四○○。雩都县人》引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弹丸正著穴上石,径六尺许,下垂蔽穴,犹有间隙,不复容人。」也作「閒隙」。
2.可利用的时机。唐。李绛 论镇州事宜状:「兵连之后,势不得休,北狄西戎,素多奸狡,忽乘间隙,侵犯边疆,又须兴兵,以事防遏,首尾应敌,则内外忧危。」也作「閒隙」。
3.怨嫌。宋。司马光上英宗乞因降逐任守忠诣皇太后閤陈谢〉:「(任守忠等)故于皇太后之处,则言陛下与中宫之短;于陛下、中宫之处,则言皇太后之失,遂使两宫之心互相猜忌,间隙一开,猝难复合。」也作「閒隙」。
《國語辭典》:比方  拼音:bǐ fang
1.用比较浅显、具体的方式,说明难以了解的意念。《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势力之所至,虽上帝亦不能违拗他。我说个比方给你听:『天上有好生之德,由冬而春,由春而夏,由夏而秋,上天好生的力量已用足了。』」
2.假如。用于有话要说而故意吞吐其词时。如:「他的书法写得真好,比方向他要副对联,他该不会拒绝吧!」
《漢語大詞典》:长星(長星)
(1).古星名。类似彗星,有长形光芒。史记·景帝本纪:“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汉书·文帝纪:“﹝八年﹞有长星出於东方。”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孛、慧、长三星,其占略同,然其形象小异……长星光芒有一直指,或竟天,或十丈,或三丈,或二丈,无常也。大法,孛、彗星多为除旧布新,火灾,长星多为兵革事。”
(2).指巨星。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一:“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 宋 吴文英 《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词:“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三国演义》第九八回:“ 孔明 妙算胜 孙 庞 ,耿若长星照一方。”
《漢語大詞典》:吸尽
以类似流体被饮干那样的方式吸收(无形的东西)或使消失。例如:吸尽稀薄而刺鼻的空气。
《國語辭典》:近似  拼音:jìn sì
类似但不完全相同。《金史。卷九九。徒单镒传》:「隐于近似,乃生异论。」
《國語辭典》:间隔(間隔)  拼音:jiàn gé
1.间断隔绝。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忧愁因间隔,相思无摆划。」
2.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如:「每棵行道树间隔五公尺。」
《國語辭典》:群聚  拼音:qún jù
成群聚集在一起。《隋唐演义》第一二回:「立起擂台来,一个雷声天下响,五湖四海尽皆闻,英雄豪杰群聚于台下。」
《漢語大詞典》:铜官(銅官)
古代官名。掌开采铜矿。历代均有类似设置。如 秦 时曾在 桐庐县 置官采铜。 西汉 也曾在 丹阳郡 置官采铜,主管有长及丞。汉书·地理志上:“﹝ 丹阳郡 ﹞有铜官。”
《國語辭典》:事类(事類)  拼音:shì lèi
1.同类的事。汉。王充《论衡。实知》:「放象事类以见祸,推原往验以处来。」《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宠为昱撰辞讼比七卷,决事科条,皆以事类相从。」
2.文章中引用古事例典故以类比事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證今者也。」
《國語辭典》:蓄水  拼音:xù shuǐ
将水储存起来。如:「梅雨季节,水库充分发挥蓄水功能,今年人们不用担心会缺水了。」
《國語辭典》:肖像  拼音:xiào xiàng
利用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所形成的人物像。
《國語辭典》:浑脱(渾脫)  拼音:hún tuō
1.自然完美没有雕琢的痕迹。如:「他的作品越到晚期越显浑脱圆成。」
2.将动物的皮整张剥下而做成的革囊或皮袋。可用以盛装物品、饮料,吹气后可为渡河的浮囊。《元史。卷一五四。石抹按只传》:「叙州守将横截江津,军不得渡,按只聚军中牛皮,作浑脱及皮船,乘之与战。」
3.用整张皮革做成的囊形帽子。《新唐书。卷三四。五行志一》:「太尉长孙无忌以乌羊毛为浑脱毡帽,人多效之,谓之『赵公浑脱』。」
4.流行于蒙古、中亚的舞蹈。舞者身著胡服,头戴浑脱毡帽表演。《旧唐书。卷一八九。儒学传下。郭山恽传》:「工部尚书张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舞浑脱。」《新唐书。卷一一八。宋务光传》:「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
《漢語大詞典》:鞺鞳
钟鼓声。亦指其他类似的响声。 唐 皮日休 《二游诗·任诗》:“衮衣竞璀璨,鼓吹争鞺鞳。” 宋 陆游 《宿渔浦》诗:“灯影动摇风不定,船声鞺鞳浪初生。” 清 赵翼 《自鸣钟》诗:“有时放笔吐伟词,鞺鞳能令四座愕。”
《漢語大詞典》:喘月
(1).指 吴 牛望月而喘。 唐 李峤 《牛》诗:“在 吴 频喘月,奔梦屡惊风。”
(2).比喻遇到类似的事物因疑心而胆怯、害怕。 宋 黄庭坚 《次韵徐文将至国门见寄》之一:“便欲扫牀悬麈尾,正愁喘月似灯光。”详“ 喘月吴牛 ”。
《漢語大詞典》:喘月吴牛
相传 吴 地之牛畏热,见月亦疑为日,喘息不已。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后因以为典实。亦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惧其类似者。 唐 谭用之 《寄王侍御》诗:“喘月 吴 牛知夜至,嘶风胡马识秋来。” 宋 辛弃疾 《雨中花慢·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词:“心似伤弓塞雁,身如喘月 吴 牛。” 柳亚子 《读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诗:“吠 尧 桀 犬浑多事,喘月 吴 牛苦问天。”亦省作“ 喘牛 ”。 宋 王禹偁 《寄献仆射相公》之二:“引马但传三刻漏,喘牛休问四时春。”参见“ 吴牛喘月 ”。
分類:喘息不已
《漢語大詞典》:歌场(歌場)
(1).类似歌墟的集会。 明 董说 七国考·岳阳风土记:“ 荆 湖 民俗,岁时会集或祷祠,多击鼓,合男女踏歌,谓之歌场。”
(2).歌唱的场所。 清 黄景仁 《十四夜歌宴》诗:“歌场坐稳舞筵成,小部《霓裳》按奏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引 清 宋树穀 《出京留别》诗:“六年 燕 市聚游踪,酒席歌场处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