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生卒】:?—629或630
【介绍】:
隋唐时庐州合肥人,字玮。早孤。南朝陈时,年十九,试守灵溪令,迁衡州司马。陈亡,弃官。隋文帝仁寿中,为韩城尉,未几罢去。李渊起兵,讨捕于汾、晋,镶上谒献策,下韩城县,破饮马泉,拜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仓。及建唐,改授毂州刺史。破王世充,以功累封管国公。后以讨平徐圆朗、辅公祏,拜邗州都督,迁陕州。弟任璨得罪,镶坐左迁通州都督,卒。
《漢語大詞典》:管国(管國)
春秋 时 齐国 管仲 和 郑国 子产 的并称。 国 , 郑国 子产 字。 清 唐甄
《潜书·性才》:“ 管 国 为蕛稗, 申 商 为彗孛,非性之才,所成如是。”
《國語辭典》:执政(執政) 拼音:zhí zhèng
1.执掌政权。《新唐书。卷一一五。朱敬则传》:「及执政,每以用人为先,细务不省也。」
2.掌握政权的人。《左传。襄公十年》:「晨攻执政于西宫之朝,杀子驷子国子耳。」宋。
王安石 :「平居闭门,虽执政,非公事不辄见也。」
《國語辭典》:监国(監國) 拼音:jiān guó
1.古代君主外出,由太子留守,代理监临国事。《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国语。晋语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
2.当国家非常时期,新君未正大位时,由近亲代理国事,称为「监国」。如明景帝。
3.代幼君处理国政的人。如清末溥仪年幼,其父载沣即为监国摄政王。
《國語辭典》:主计(主計) 拼音:zhǔ jì
1.职官名。汉代时掌管国家财政,计算出入。《汉书。卷四二。张苍传》:「迁为计相,一月,更以列侯为主计四岁。」
2.现称主管岁计、会计、统计的部门。如:「主计处」、「主计室」。
《漢語大詞典》:守国(守國)
(1).守卫都城。引申为保卫国家。
《周礼·考工记·庐人》:“故攻国之兵欲短,守国之兵欲长……守国之人寡,食饮饱,行地不远,且不涉山林之阻,是故兵欲短。”
《管子·山权数》:“ 桓公 问於 管子 曰:‘权棅之数,吾已得之矣,守国之固奈何?’”
(2).掌管国政;治理国家。
《管子·牧民》:“守国之度,在饰四维。” 汉
刘向 《列女传·楚老莱妻》:“王復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之志。’ 老莱子 曰:‘诺。’” 宋
苏轼 :“朕为祖宗守国,必不敢以其地与人。”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盖 金 之 宣 哀 二宗,犹知守国,非 天祚 荒淫之比。”
《漢語大詞典》:泉府
(1).官名。在
《周礼》为司徒的属官,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等。
《周礼·地官·泉府》:“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 周 有泉府之官。” 颜师古 注:“司徒之属官也。” 明
高攀龙 《今日第一要务疏》:“臣观古今善理财者,无如 周公 。而
《周官》所立泉府,谓之曰:‘泉者,欲其如泉之流而不滞也。’”
(2).指储备钱财的府库。
《魏书·高谦之传》:“是以古之帝王,乘天地之饶,御海内之富,莫不腐红粟于太仓,藏朽贯于泉府。”
《漢語大詞典》:都内
(1).内府,国家的金库。
《史记·平準书》:“乃募豪民田 南夷 ,入粟县官,而内受钱於都内。” 裴駰 集解引 服虔 曰:“入穀於外县,受钱於内府也。”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羽调曲二》:“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
《隋书·炀帝纪》:“赤仄之泉,流溢於都内。”
(2).掌管国库的官吏。
《汉书·张安世传》:“ 安世 以父子封侯,在位大盛,乃辞禄。詔都内别臧 张氏 无名钱以百万数。”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都内,主臧官也。”
《漢語大詞典》:场人(場人)
周 代掌管国家场圃的官名。
《周礼·地官·场人》:“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
《漢語大詞典》:兵府
掌管国家军事要政的官府,特指 宋代 的枢密院。
《宋史·欧阳修传》:“ 修 在兵府,与 曾公亮 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 宋
苏辙 《贺孙枢密启》:“王畿报政,兵府登贤。”
《漢語大詞典》:外仆(外僕)
(1).古代官名。掌管国君和大臣临时止宿、停留处所等事务。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子产 相 郑伯 以如 楚 ,不为坛。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适四国,未尝不为坛;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无乃不可乎?’” 杜预 注:“外僕,掌次舍者。” 杨伯峻 注:“外僕,官名,职主为坛及舍者。”
(2).借指掌管留止住次的人员。 唐
王维 :“于是外僕告次,兽人献鲜。”
《漢語大詞典》:典冠
掌管国君之冠的近侍。
《韩非子·二柄》:“昔者 韩昭侯 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於君之上。” 汉
王充 《论衡·幸偶》:“ 韩昭侯 醉卧而寒,典冠加之以衣,觉而问之。”
《漢語大詞典》:群牧判官
群牧司(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的判官。例如:先公为群牧判官。——宋·司马光《训俭示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