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法等
【三藏法数】
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佛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
【三藏法数】
佛答言:汝问以何为师者,当知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梵语尸波罗,华言戒。)
佛灭度后,我等依何法住?
【三藏法数】
佛答言:汝问依何法住者,当知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二、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三、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四、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比丘,应当依此四念处住。(观受者,受即领纳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不在内外者,心不在六根名内;不在六尘名外;根尘之中,名为中间。)
十地等觉为四依
【三藏法数】
十地亦圆教位次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故名为等。胜前诸位,故称为觉,即最后心菩萨也。谓此菩萨,渐尽无明之源,将满圆极之果,胜用具足,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四依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三藏法数】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平等因果
【三藏法数】
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辩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也。
等觉性
【三藏法数】
谓此位菩萨,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三藏法数】
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三藏法数】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者,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于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瞋,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等流心
【三藏法数】
等谓平等,流即流类。谓人一念之心,于善恶法染净既分,则各随类相续,于善法则继净想;于恶法则继染想。念念相续,前后无异,是名等流心。
能经理汤药物等
【三藏法数】
谓病人若喜服药及别所须,当如实语之,应服与服,不应服则不与也。
摩尼宝轮对等觉位
【三藏法数】
梵语摩尼,又云末尼,华言离垢。此宝光净,不为尘垢所染;若以青物裹之投水,水色即青;红黄赤白,亦复如是。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将尽,位居十地之上,其随类现形,化用自在。故以摩尼宝轮对等觉位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平等怜悯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如上种种怜悯众生功德相状,普于一切平等饶益,无有分限,是名平等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