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  拼音:xīn kāng dé zhǔ yì
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期,盛行于德国等地的哲学流派。创始人为李普曼和朗格,取康德之根本研究而自成体系,特别著重于康德之理性批判的精神。
《国语辞典》:自治行政  拼音:zì zhì xíng zhèng
县市乡镇等地方团体所办理的行政事务。
《国语辞典》:狭轨铁路(狭轨铁路)  拼音:xiá guǐ tiě lù
轨距在三英尺六英寸以内的铁轨。如台湾、日本等地的铁轨。
《国语辞典》:天然国界(天然国界)  拼音:tiān rán guó jiè
以自然的山脉、河川、湖泊等地形做为国家的界线。优点为国界明显、确定且变化小。
《国语辞典》:印第安人  拼音:yìn dì ān rén
美洲早期人种之一。大多分布于北美洲、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等地。打仗或举行仪式时,常在身上涂抹红色的颜料,以农猎为生,各有不同的语言及生活方式。
《国语辞典》:印欧语系(印欧语系)  拼音:yìn ōu yǔ xì
世界主要语系之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包括印度、伊朗、希腊、日耳曼、拉丁、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等语族。印欧语言本属同一语系,有共用的基本词汇及共同语音交替模式,后分化成各种语言。
《国语辞典》:白字戏(白字戏)  拼音:bái zì xì
流行于广东、福建、香港、澳门等地的戏曲。因唱、念均用方言而得名。白字戏属童伶制,演员到变声期不能唱白字曲者,则须去正字戏,所以著名艺人很少。传统剧目有二百多个,大都为传奇故事。音乐属曲牌体,分大锣戏、小锣戏两种。大锣戏原用大管弦,后改以竹弦为主奏乐器,小锣戏以小唢呐为主,配以响盏等。
《国语辞典》:矮人族  拼音:ǎi rén zú
分布于非洲、东南亚、美拉尼西亚等地区的种族,因平均身高一百五十公分以下,故称为「矮人族」。其肤色是淡褐色至黄褐色,以狩猎为生。
《国语辞典》:哥萨克(哥萨克)  拼音:gē sà kè
散居俄罗斯、波兰、土耳其、西伯利亚及中亚细亚等地勇悍的民族,以善于骑马作战著称,俄帝尝编其人为马队。也作「可萨克」。
《国语辞典》:黄梅调(黄梅调)  拼音:huáng méi diào
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等地区的曲调。其主要是由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谣而来,并受青阳腔的影响。
《国语辞典》:砂丘  拼音:shā qiū
1.斜形连绵的土丘。
2.沙漠、河岸、海滨等地,因风所成的砂砾丘陵。
《国语辞典》:不管部会(不管部会)  拼音:bù guǎn bù huì
具有行政院部会同等地位,但并没有实际专属机构和职权,而由其政务委员参与行政院会议,协助推动政务。
《国语辞典》:中幡会(中幡会)  拼音:zhōng fān huì
一种民俗技艺表演活动。流行于北京等地区。「幡」是旗帜的一种,「中幡」则为一种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的旗帜。经常会在竿顶上饰有一层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原为皇室仪仗队的表演活动,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
《国语辞典》:布里亚族(布里亚族)  拼音:bù lǐ yà zú
Buryat
蒙古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布里亚自治共和国、赤塔、伊尔库次等地。历来属游牧民族,直到俄国革命后,才改游牧为畜牧。其语言是布里亚语,人口约三十五万。
《国语辞典》:矇松雨  拼音:mēng sōng yǔ
山西云南等地的方言。指像雾气般的雨丝。如:「窗外正飘著矇松雨,街上的景物也随著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