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5,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中道第一义谛
第七识
第九小劫
世界成立次第
一义──第一义
七种第一义境界
第一义庄严
第八识缘境最广
第七识缘境最狭
第六识缘境广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第一田
佛类词典(续上)
一切法第一彼岸中道第一义谛
第七识
第九小劫
世界成立次第
一义──第一义
七种第一义境界
第一义庄严
第八识缘境最广
第七识缘境最狭
第六识缘境广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第一田
一切法第一彼岸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槃。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槃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槃。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槃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中道第一义谛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简称中谛,即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圆融而无碍,不偏于一边。
第七识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
又名末那识,为我法二执的根本。
第九小劫
【佛学次第统编】
贤劫中住劫二十小劫,现在之世,时当第九小劫。有四佛出世,即:
一、当减劫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
二、减劫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
三、减劫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
四、减劫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
贤劫中住劫二十小劫,现在之世,时当第九小劫。有四佛出世,即:
一、当减劫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
二、减劫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
三、减劫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
四、减劫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
世界成立次第
【佛学次第统编】
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次成欲界诸天,次成人及馀众生界,后成地狱。
三千大千世界初始成时,先成色界诸天,次成欲界诸天,次成人及馀众生界,后成地狱。
一义──第一义
【三藏法数】
(出大集经)
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是也。(无声字者,谓离语言、文字之相也。)
(出大集经)
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其体湛寂,其性虚融,无名无相,绝议绝思。经云:甚深之理不可说,第一义谛无声字。是也。(无声字者,谓离语言、文字之相也。)
七种第一义境界
【三藏法数】
(出入楞伽经)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證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明慧性,以此慧性分明照了,是名慧境界。
〔三、智境界〕,谓既发慧明,则成智用,智力现前,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是名智境界。
〔四、见境界〕,谓智用既成,则发正见,正见现前,则无诸邪妄,是名见境界。
〔五、超二见境界〕,谓正见现前,则能超过断、常二见,是名超二见境界。(断、常二见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再不更生,是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后当更生,是名常见也。)
〔六、超子地境界〕,子地,即登地菩萨,等视众生,犹如一子,谓诸佛菩萨,能以第一义心,发明智慧,正见现前,则超于十地,而成正觉,是名超子地境界。(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菩萨得證此地,能发生佛法,故言地也。)
〔七、如来自到境界〕,谓诸如来,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世间、出世间上上之法,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性自性者,性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以此之性,而为自性也。成就世间、出世间者,世间即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间即同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也。上上法者,唯佛与佛能究竟自到也。)
(出入楞伽经)
七种境界者,即诸佛、菩萨所證所得之境界也。而皆云第一义者,乃约究竟极处而言。然此七种有通、别之异,前六种通于佛及菩萨,后一种乃如来自到境界也。
〔一、心境界〕,谓中道之理无二无别,即诸佛、菩萨心之所造至极之处,是名心境界。
〔二、慧境界〕,谓至极之理心既能造,即发通明慧性,以此慧性分明照了,是名慧境界。
〔三、智境界〕,谓既发慧明,则成智用,智力现前,于一切法无所不知,是名智境界。
〔四、见境界〕,谓智用既成,则发正见,正见现前,则无诸邪妄,是名见境界。
〔五、超二见境界〕,谓正见现前,则能超过断、常二见,是名超二见境界。(断、常二见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再不更生,是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后当更生,是名常见也。)
〔六、超子地境界〕,子地,即登地菩萨,等视众生,犹如一子,谓诸佛菩萨,能以第一义心,发明智慧,正见现前,则超于十地,而成正觉,是名超子地境界。(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菩萨得證此地,能发生佛法,故言地也。)
〔七、如来自到境界〕,谓诸如来,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世间、出世间上上之法,是名如来自到境界。(如来性自性者,性即不迁不变之义,谓如来以此之性,而为自性也。成就世间、出世间者,世间即示同人法而化他也。出世间即同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也。上上法者,唯佛与佛能究竟自到也。)
第一义庄严
【三藏法数】
谓以无所住著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谓以无所住著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第八识缘境最广
【三藏法数】
谓此根本识,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三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
谓此根本识,染净同依,能变能现种子、根身及器世间三种境故,是名缘境最广。(种子者,一切善恶种子也。根身者,眼等诸根也。器世间者,谓世界如器也。)
第七识缘境最狭
【三藏法数】
谓此识无别体相,但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识见分而为相分,是名缘境最狭。(见分者,谓能见之识也。相分者,谓分别相状也。)
谓此识无别体相,但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识见分而为相分,是名缘境最狭。(见分者,谓能见之识也。相分者,谓分别相状也。)
第六识缘境广
【三藏法数】
谓此识能缘一切善、不善、无记三性之境,及能分别色心等一切法尘,是名缘境广也。(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也。)
谓此识能缘一切善、不善、无记三性之境,及能分别色心等一切法尘,是名缘境广也。(无记者,谓不善、不恶、无所记录也。)
第一会,度九十六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䌽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梵语俱胝,华言百亿。记云:若诸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男女一切施主,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作佛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以七宝金银鍮石铜铁木石泥土,或以缯缕,或以䌽画,作佛形像;及窣堵波,若大若小,乃至最小如指节大,或以香花、诸妙供具而为供养,由如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一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梵语窣堵波,华言高显,即塔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二会,度九十四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记云:若国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谓于诸大乘经典,或律、或论,若读若诵,或恭敬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䌽而严饰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二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记云:若国王等及以臣庶,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法事。谓于诸大乘经典,或律、或论,若读若诵,或恭敬供养,或于经卷以诸杂䌽而严饰之,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善得人身,于第二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第三会,度九十二俱胝声闻众
【三藏法数】
记云: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设斋供养比丘、比丘尼,或供养修禅定者,或供养诸说法者,或施坐卧等具供养僧众。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于第三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记云:若诸国王及臣庶等,于今释迦牟尼佛正法中,能为僧事。自种善根,或教他种,于每月初一日,或初八日、十五日,设斋供养比丘、比丘尼,或供养修禅定者,或供养诸说法者,或施坐卧等具供养僧众。由是善根力故,至弥勒如来成正觉时,于第三会中,剃发出家,乘宿愿力,便得涅槃。
第一田
【三藏法数】
此田渠流便利,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以喻菩萨根性猛利,智慧明了,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是为第一田也。(卤音鲁。)
此田渠流便利,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以喻菩萨根性猛利,智慧明了,利益众生,无有穷尽,是为第一田也。(卤音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