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李仁(1492年—?年),字士元,直隶广平府曲周县人。李仁研习治《诗经》,家族排行第二,由县学生中式嘉靖元年壬午科(1522年)顺天府乡试第一百十六名举人,以三十二岁之龄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三百二十一名,成为第二甲第八十五名进士。获授户部主事,负责浒墅钞关事务,商人为他立「水鉴碑」纪念,其后官至户部员外郎。

人物简介

维基
王良卿(1495年—?年),字汝忠,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民籍。治《易经》,排行第八,嘉靖元年(1522年)江西乡试第一百八十二名举人,年二十九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三百七十五名,第三甲第一百四十四名进士。授太湖县知县。
谢朝辅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谢朝辅(1490年—?年),字汝载,陕西西安左卫军籍南直隶临淮县人。家族排行第五,咸宁县学生,治《诗经》,嘉靖元年(1522年)陕西乡试第六名举人,年三十四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二百七名,第三甲第二百二十七名进士。授青州府推官,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

人物简介

维基
王旒(1482年—?年),字成玉,山东济南府济阳县人,军籍。治《易经》,排行第三,弘治十七年(1504年)山东乡试第四十四名举人,年四十二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三百十七名,第三甲第二百五十六名进士。嘉靖十六年任河南彰德府知府。十八年二月世宗巡幸承天府,因未去朝见被锦衣卫逮捕问罪。
邢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邢第,字进卿,直隶大名府开州长垣县人,军籍。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科顺天府乡试举人,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第三甲第五十九名进士。初授山东临邑县知县,八年(1529年)调任南直隶吴江县。九年十一月选授河南道试御史,十三年巡按四川,丁母忧归。后复除山东道御史,二十年二月升浙江按察司副使。
董进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董进第(1494年—?),字子庸,直隶大名府元城县人,民籍。顺天府乡试第九十四名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会试第三十九名,登第三甲第七十名进士。授浙江慈溪县知县,嘉靖八年(1529年)九月选授礼科给事中,九年十月奉命往山西查勘巡按御史赵镗与巡抚张翰 相讦奏不法事,十一年三月升礼科右,进吏科左,十三年九月升吏科都。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9—1559 【介绍】: 明福建晋江人,字道思,初号南江,更号遵岩。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职与诸名士讲习,学大进。令诏简部属为翰林,众首拟慎中,大学士张璁欲见之,固辞不赴,乃稍移吏部郎中。官终河南参政,以忤夏言落职归。古文卓然成家,师法曾、王,与唐顺之齐名,而自以为过之。诗体初宗艳丽,工力深厚,归田后搀杂讲学,信笔自放。有《遵岩集》。
明诗纪事·戊签·卷九
慎中字道思,晋江人。嘉靖丙戌进士,授户部主事。改礼部,复改吏部,历员外、郎中,谪常州通判。迁南户部主事,历礼部员外,出为山东提学佥事。历江西参议、河南参政。有《遵岩集》四十卷。 (《四库总目》:正、嘉之际,北地、信阳声华藉甚,教天下无读唐以后书。然七子之学得于诗者较深,得于文者颇浅,故其诗能自成家,而古文则钩章棘句,剽袭秦、汉之面貌,遂成伪体。史称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巳而悟歇、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唐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诗则初为藻艳之格,归田以后,又杂入讲学之语,颓然自放,亦与顺之相似。朱彝尊明诗综乃谓其五言文理精密,嗣响颜、谢。而论者辄言文胜于诗,未为知音。今考集中五言,如《游西山普光寺》、《睡起》、《登金山》、《游大明湖》诸篇,固皆邃穆简远。七言如「每夜猿声如舍里,四时山色在城中」,「万井遥分初日下,群山微见远烟中」。「琴声初歇月挂树。莲唱微闻风满川」,亦颇有风调。然综其全集之诗舆文相较,则浅深高下,自不能掩。文胜之论,殆不尽诬。彝尊之论,不揣本而齐末矣。 《中麓闲居集》:遵岩在留都与龙溪王畿讲解王阳明遗说,参以己见。曩惟好古,汉以下著作无取焉。至是始发宋人书读之,觉其味长,而曾、王、鸥氏文尤可喜。眉山兄弟犹以为过于豪而失之放。以此自信,乃取旧所为文如汉人者焚之。唐荆川见之,以为头巾气。遵岩言此大难事,君试举笔自知之。未久,唐亦变而随之矣。尝言:「吾之诗文不外古人,而有高出古人者。中麓止知敬服唐荆川,殊不知荆川特得吾之绪馀也。」其大言如此。 《艺苑卮言》:王道思诗,如惊弋宿鸟,扑刺遒迅,殊愧幽闲之状。 《国史唯疑》:拟人必于其伦。王道思《序唐荆川集》,谓「江左自季劄、言偃之后,惟唐一人」,涉过誉,吴中閧然。薛方山答王槐野书:「吴如唐陆贽,宋范仲淹,邹浩,非尽乏人,唐岂得偃然其上乎!」唐亦有自嘲诗:「力希颜氏何能望?窃比言游未敢安。」为王序发也。 《列朝诗集》:道思诗体初宗艳丽,工力深厚。归田以后,搀杂讲学,信笔自放,颇为饲林口实,略舆唐应德相似。《东南峤外诗话》:道思诗「世事浮云机久息,故圆芳草梦空还」,「世态无端争梦里,人生何事胜樽前」,蕴藉自然,令人三复不厌。 田按:道思五律与同时皇甫子安、华子潜辈相较,略无愧色。陈卧子明诗选不录道思一篇,毋亦为弁州、历下之论所慑欤!)
维基
王慎中(1509年—1559年),字道思,初号南江,更号遵岩居士。因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泉安(又称安平,今安海镇)人,历官山东学政、河南参政等。慎中为唐宋派宗师,崇尚内容丰富、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文风。正德四年(1509年),王慎中出生于晋江泉安(今安海镇)。四岁能诵诗,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授吏部员外郎,进郎中。又谪常州通判,改户部主事,不久改礼部祠祭司。历任吏部员外郎、山东提学佥事、江西参议、河南参政。侍郎王杲爱其才,欲议进用,唯慎中昔曾忤大学士夏言,故为夏所黜落。
杨世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世第(1518年—?年),字伯雄,号凤皋,四川重庆府长寿县人。治《诗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由县学生中式壬子科四川乡试第二十七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联捷癸丑科第三甲第五十八名进士。户部观政,授湖广黄冈知县,起复补金华县。

人物简介

维基
洪有第(1535年—1561年),字懋学,号肖英,福建南安人,徙居晋江,同进士出身。铜仁府同知洪庭实长子。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式戊午科福建乡试举人。次年联捷己未科进士。授直隶新城县知县。县内多显贵之人,常凭藉自己背后有靠山,便肆意妄为、为非作歹,见到有第处理公务精细周详,便全都收敛不敢再放肆。饥荒时,有第率先开放粮仓赈济灾民,很多灾民因而被救活。不久,调任广东新会县知县,百姓们纷纷攀辕泣别。还未上任,竟因操劳过度,旋即病逝于京杭大运河的官船上,享年二十七岁。
张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张第(1538年—?),字汝登,号仰峰。山东东昌府茌平县城东南八里庄人,军籍。隆庆进士。官至陕西临洮府知府。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科山东乡试第五十名举人,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会试第三百三十六名,三甲四十六名进士,除邯郸知县。万历二年(1574年)调温县令。后历任西安府同知,南京户部郎中,广平府知府,临洮府知府等职,敕封中宪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1—1617 【介绍】: 明福建连江人,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万历时以诸生从军,俞大猷召致幕下,教以兵法。官至游击将军,居蓟镇十年。大猷死,戚继光罢。见事不可为,致仕归,仍为老书生。第精音韵训诂。所居世善堂,藏书极富。尝游五岳两粤,有《寄心集》、《五岳两粤游草》、《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季立,连江人。初为诸生从戎幕下自京营出守古北口历游击将军有寄心集五岳两粤游草

人物简介

维基
任甲第(1543年—1602年),字子荐,四川成都府资阳县人,民籍。九月二十六日生,行二,治《诗经》,由县学生中式四川乡试第六十六名举人,年三十二岁中式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会试第三十八名,第三甲第六十四名进士。官至山西平阳府知府,二十一年七月被山西巡抚吕坤弹劾去职。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十七
登第,字仲登,号任野,一号嵇散,嘉兴人,万历间官醽县令著有梅庵吟

人物简介

维基
叶重第(1558年—1599),字道及,号振斋,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民籍。与袁黄同为杨贞复门生。万历四年(1576年)丙子科应天乡试三十五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十五名,登三甲第五十四名。刑部观政,授浙江山阴县知县,未赴任。。补玉田县知县,擢工部主事,升员外郎,二十六年十二月升贵州按察司提学佥事。

人物简介

维基
沈同和(16世纪—17世纪),字志学,浙江湖州府乌程县民籍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沈同和是万历五年进士沈季文之子,仪表出众,善诗赋但不擅八股文,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同乡赵鸣阳协助下中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会试时贿赂礼部官吏,以便和同赵鸣阳考舍联号,首场七篇除了一份抄录坊刻外,其他都由鸣阳代笔。会试放榜后沈同和中会元,而赵鸣阳排行第六,京师士子于是哗然,在考官吴道南检举下朝廷下诏礼部覆试,出题《贤君必恭俭礼下》不懂回答;有人称他能诗,明神宗亲自覆试时说:「国家以八股取士,未尝用诗,仍令覆试,以士憎兹。」命令他即场赋梅花诗一百首,意欲赦免他,可是他一天也不能成篇,结果他被发配边疆,鸣阳也被除名。有歌谣描述此事:「丙辰会录,断么绝六。」后来沈同和遇赦,隐居昆山周庄镇中,与与浔阳湾的陶唐谏友好,有诗云:「昨夜灯前曾有约,今朝移艇渡溪来。」妓女穆素徽受四方名士欢迎,他和穆素徽匿藏在张家浜;不喜欢他的人写下《西楼记传奇》,所称「池三公子」就是指他。西楼遗址于嘉庆初年尚存,穆素徽葬于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