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5,分49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第一义天
第一义空
第一义智
第一义乐
第一义谛
第一义观
第一牢强精进
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法胜经
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第二月
第二果
第二禅
第二坛
佛类词典(续上)
第一时教第一义天
第一义空
第一义智
第一义乐
第一义谛
第一义观
第一牢强精进
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法胜经
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第二月
第二果
第二禅
第二坛
第一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二。(参见:三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三时教之第一。(参见:三时教)
(术语)法相宗所立三教之第二。(参见:三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三时教之第一。(参见:三时教)
三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名数)谓儒教佛教道教。翻译名义集曰: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是三教之名,起于三国之时。【又】佛家以一代之教判而为三也。
【佛学常见辞汇】
1。佛教、道教、儒教。2。指南山三教,即性空教、相空教、唯识圆教。说诸法性空无我的道理的,名性空教,此摄一切小乘教;说诸法本相是空,惟众生妄见为有的,名相空教,此摄一切大乘浅教;说诸法外尘本无,实际上唯有识的,名唯识圆教,此摄一切大乘深教。以上三教,是律宗所判的教相。3。指天台三教,即顿教、渐教、不定教。(参见:天台三教)4。三时教的简称。(参见:三时教)
第一义天
【佛学大辞典】
(术语)譬第一义空之妙理为天,四天中之义天是也。涅槃经二十二曰:「义天者,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以何义故?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故。」法华玄义四曰:「第一义天天然之理。」涅槃经十八曰:「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死不老不病。」
(术语)譬第一义空之妙理为天,四天中之义天是也。涅槃经二十二曰:「义天者,十住菩萨摩诃萨等。以何义故?十住菩萨名为义天,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见一切法是空故。」法华玄义四曰:「第一义天天然之理。」涅槃经十八曰:「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死不老不病。」
第一义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极之涅槃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三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为第一义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度论三十一曰:「能使诸法实相空,名为第一义空。」观佛三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又】小乘之涅槃亦名第一义空。杂阿含经十三曰:「我今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
【三藏法数】
谓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名第一义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术语)对于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极之涅槃为第一义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三藏法数四十六曰:「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为第一义空。」涅槃经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度论三十一曰:「能使诸法实相空,名为第一义空。」观佛三昧经曰:「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又】小乘之涅槃亦名第一义空。杂阿含经十三曰:「我今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第一义空经。」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大乘至极的涅槃,因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小乘的涅槃偏真但空,大乘则连空亦空,为中道实相之空,故名第一义。
【三藏法数】
谓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名第一义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第一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也。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中略)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术语)于金刚喻定断尽一切烦恼之究竟佛智也。胜鬘经曰:「金刚喻者第一义智。(中略)若坏一切烦恼藏究竟智,是名第一义智。」
第一义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之妙乐也。起信论曰:「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术语)涅槃之妙乐也。起信论曰:「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第一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谛之一。对于世俗谛之称,又云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谛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故云圣,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中略)彼世谛若对第一,应名第二。若对真谛,应名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应名出世。若对俗谛,应名非俗。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旦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
【佛学常见辞汇】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术语)二谛之一。对于世俗谛之称,又云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总以名深妙之真理,谛者真实之道理也。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真实故云真,为圣者所见,故云圣,为殊胜之妙义,故云胜义。大乘义章一曰:「第一义者,亦名真谛。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真者,是其绝妄之称。世与第一审实不谬,故通名谛。(中略)彼世谛若对第一,应名第二。若对真谛,应名妄谛。第一义谛若对世谛,应名出世。若对俗谛,应名非俗。若对等谛,应名非等。立名一一不可返对。是故事法,旦名世谛俗谛等谛。理法,旦名第一义谛乃至真谛。」
【佛学常见辞汇】
二谛之一,又名真谛、圣谛、胜义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真空等,是深妙的真理的意思。
第一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三观中,中观之异名也。此名出菩萨璎珞经。是为观道之最上至极,故名第一义。止观三曰:「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昭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三观中中观的别名。
(术语)台宗三观中,中观之异名也。此名出菩萨璎珞经。是为观道之最上至极,故名第一义。止观三曰:「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昭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三观中中观的别名。
第一牢强精进
【佛学大辞典】
(杂语)传心法要下:「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杂语)传心法要下:「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第一义悉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悉檀之一。说一实中道之理,使众生断惑證理,佛之善巧也。
【三藏法数】
第一义,即理也。谓佛知众生善根已熟,即为说法,令其得悟圣道,是名第一义悉檀。
(术语)四悉檀之一。说一实中道之理,使众生断惑證理,佛之善巧也。
【三藏法数】
第一义,即理也。谓佛知众生善根已熟,即为说法,令其得悟圣道,是名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法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之异译。
(经名)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之异译。
第一第二第三法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得三法忍愿)
(术语)(参见:得三法忍愿)
第二月
【佛学大辞典】
(譬喻)翳眼之人见第二月,以譬物之似有非有。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粗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新译仁王经中曰:「不定相待,有无异一,如第二月。」楞严经二曰:「此见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譬喻)翳眼之人见第二月,以譬物之似有非有。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粗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新译仁王经中曰:「不定相待,有无异一,如第二月。」楞严经二曰:「此见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第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谓一来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来果。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谓一来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一来果。
第二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新译名第二静虑。劫末之大水灾,限于此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劫末之大水灾,到此为止。
(术语)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新译名第二静虑。劫末之大水灾,限于此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劫末之大水灾,到此为止。
第二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大曼荼罗称护摩坛或灌顶坛为第二坛。大疏八曰:「阿阇梨作第二曼荼罗,与中曼荼罗相对,去大曼荼罗二肘。第二是次小之义,即是相待言之也。」
(术语)对于大曼荼罗称护摩坛或灌顶坛为第二坛。大疏八曰:「阿阇梨作第二曼荼罗,与中曼荼罗相对,去大曼荼罗二肘。第二是次小之义,即是相待言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