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60,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龟符
地符
符策
字符
受符
日符
符券
丹符
刻符
昌符
铜虎符
竹使符
护身符
默符
出符
《漢語大詞典》:龟符(龜符)
(1).《黄帝出军决》:“﹝ 黄帝 ﹞伐 蚩尤 ……到盛水之侧,立坛祭以太牢,有元龟衔符从水中出置坛中而去。 黄帝 再拜稽首受符,视之乃所得梦符也,广三寸,长一尺,於是 黄帝 佩之以征,即日擒 蚩尤 。”后遂用作典故称颂帝王顺应天命。 南朝 梁 张正见 《御幸乐游苑侍宴》诗:“凤下书丹篆,龟符著緑编。” 唐 李庾 《东都赋》:“贤相圣营,龟符墨食。” 宋 司马光 《迩英阁读毕〈后汉书〉蒙恩赐筵诗》:“兴衰炳辙跡,淑慝粲龟符。”
(2).指天赐人君的祥端征兆。
(3).龟形的符节。 南朝 齐 谢朓 《为王敬则谢会稽太守启》:“鸿恩妄假,復授龟符。”说郛卷二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汉 发兵用铜虎符。及 唐 初,为银兔符……至伪 周 , 武 姓也,玄武,龟也,又以铜为龟符。”
《漢語大詞典》:地符
(1).大地的符瑞。宋书·符瑞志中:“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易·繫辞上“ 河 出图, 洛 出书” 孔颖达 疏引《春秋纬》云:“ 河 以通乾出天苞, 洛 以流坤吐地符。”新唐书·陈子昂传:“先王以人之通於天也,於是养其羣生,顺天德,使人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然后天瑞降,地符升,风雨时,草木遂。”
(2). 宋 代为征收田赋而颁发的土地的凭证。宋史·食货志上二:“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
《漢語大詞典》:符策
亦作“符册”。 符契简策。后汉书·董卓传:“ 承 奉 军败,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輜重、御物、符策典籍。”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符,铜虎符、竹使符之类……策,编简为之。古者誥命皆书之策。”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自朝章国纪,典彝备物,奏议符策,文辞表记,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顷,神无滞用。”《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杨奉 、 董承 两边死战,刚保帝后车出,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分類:符契简策
《國語辭典》:字符  拼音:zì fú
符号集之中的符号。符号集通常包括十进制數字0到9、字母A到Z、运算符号+、-、*、/等。也称为「字元」。
《漢語大詞典》:受符
接受天之符命。指做皇帝。晋书·文苑传·应贞:“五德更运,应録受符。”
《漢語大詞典》:日符
谓梦日入怀的瑞应。汉书·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太子幸爱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时, 王夫人 梦日入其怀,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贵徵也。’未生而 文帝 崩, 景帝 即位, 王夫人 生男,……长公主日誉 王夫人 男之美,帝亦自贤之。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颜师古 注:“符犹瑞应。”
分類:日入瑞应
《漢語大詞典》:符券
符信;票券。 宋 岳珂 愧郯录·金银牌:“皇朝符券,皆枢密院主之。” 明 高启 《送刘省郎出佐边郡》诗:“符券前军重,衣冠上客才。”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西录》:“出其通商符券数百张纳公袖中。”
分類:符信票券
《漢語大詞典》:丹符
帝王的符信。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敕命远出者,仍用一黄纸封套,上下悉用牙刻方宝识之。其文曰:‘丹符出验,四方之宝。’”明史·太祖纪二:“发丹符,验天下金穀之数。”
分類:帝王符信
《國語辭典》:刻符  拼音:kè fú
书体名。秦书八体之一。镌刻在信符上,用以徵信。字体多用篆书。因为是用刀刻的,故笔画较为平直。如今传阳陵虎符上的文字。
《漢語大詞典》:昌符
表示昌盛吉祥的符瑞。 南朝 梁 萧子云 《玄圃园讲赋》:“惟玉帛之光盛,信昌符之在焉。” 唐 卢庾 《梓潼神鼎赋》:“宝彼天之所锡,表吾君之至治。扬五百代之昌符,成六万年之宝位。”
《國語辭典》:铜虎符(銅虎符)  拼音:tóng hǔ fú
汉代用于军事徵发的兵符。铜制虎形,分为左右两半,右符留在京师,左符分给郡守。《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南朝宋。裴骃。集解:「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漢語大詞典》:竹使符
(1). 汉 时竹制的信符。右留京师,左与郡国。凡发兵用铜虎符,其馀征调用竹使符。汉书·文帝纪:“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 竹使 ”。后汉书·杜诗传:“旧制发兵,皆以处符,其餘徵调,竹使而已。”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 郑康成 周礼注云:‘今日徵郡守以竹使符。’”
(2).泛指地方官吏的印符。 南朝 梁元帝 《侍中新渝侯墓志铭》:“三分竹使,再徙建旟。” 唐 房孺复 《酬窦大闲居见寄》:“名惭竹使宦情少,路隔 桃源 归思迷。” 宋 苏轼 《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诗:“ 中山 保塞 两穷边,卧治雍容已百年,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
(3).借指州郡长官。 唐 张九龄 《登荆州城楼》诗:“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
《國語辭典》:护身符(護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1.道士或巫师所画的似字非字的图形,或念过咒的物品,据说佩带在身上,可以避邪消灾、保护生命。也称为「护符」。
2.比喻保护自己,使自己避免困难或被惩罚的人或物。《红楼梦》第七九回:「日日忙乱著,薛蟠娶过亲,自为得了护身符,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宁些。」《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我同了玉格带上戴勤随缘儿,再带上十三妹那张弹弓,岂不是绝好的一道护身符么?」也称为「护符」。
《漢語大詞典》:默符
暗相符合。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进士给假:“ 世宗 圣龄甫二十,正如太阿出匣,諭旨森严正大,默符先朝,今之新贵图自佚者,可以憬然矣!”
《韵府拾遗 虞韵》:出符
唐书百官志:符宝郎掌天子宝及国之符节。大事出符,则藏其左而班其右,以合中外之契,兼以敕书。小事则降符函封,使合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