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笙镛(笙鏞)
亦作“ 笙庸 ”。 古乐器名。镛,大钟。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颖达 疏:“吹笙繫鐘,更迭而作。”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赤帝微音》:“博硕斯荐,笙鏞备举。”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今日这旌善除凶,两阶干羽,六律笙鏞。”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分類:乐器大钟
《國語辭典》:凤笙(鳳笙)  拼音:fèng shēng
笙的美称。南唐。李煜望江南。多少泪〉词:「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漢語大詞典》:鸾笙(鸞笙)
笙的美称。 宋 张元干 《好事近》词:“ 瑶池 清夜宴羣仙,鸞笙未吹彻。” 明 宋讷 《王子秋过故宫》诗:“兴隆有管鸞笙歇,劈正无官玉斧沉。”
分類:
《漢語大詞典》:瑶笙
(1).用美玉装饰的笙。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虽瑶笙及金瑟,杂翠帐与丹幬。” 唐 戴叔伦 《赠月溪羽士》诗:“更弄瑶笙罢,秋空鹤又鸣。” 宋 吴文英 《木兰花慢·寿秋壑》词:“明月瑶笙奏彻,倚楼黄鹤声中。”
(2).指笙的声音。 明 史谨 《南岩削壁》诗:“嵐飞翠雨林梢滴,鹤载瑶笙月下鸣。” 明徐复祚《红梨记·折证》:“翡翠情牵金屋,鸳鸯梦断瑶笙。”
《漢語大詞典》:笙磬
(1).古代谓陈于东方之磬乐。周礼·春官·眡瞭:“眡瞭掌凡乐事,播鼗,击颂磬、笙磬。” 郑玄 注:“磬在东方曰笙。笙,生也。在西方曰颂……《大射礼》曰:‘乐人宿县於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鐘。’”
(2).笙和磬。磬,乐器。以玉石或金属制成,形状如曲尺。《宋书·乐志二》:“晳晳庭燎,喤喤鼓鐘,笙磬咏德,万舞象功。”《宋史·乐志七》:“笙磬鏗鏘,干旄旖旎。”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伶人 刁俊朝 妻项癭如鸡卵,渐如数斛之囊,中有琴瑟笙磬之音。”
《漢語大詞典》:调笙(調笙)
吹笙。 唐 刘禹锡 《早夏郡中书事》诗:“高帘覆朱阁,忽尔闻调笙。” 宋 周邦彦 《少年游》词:“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清 袁于令 《西楼记·觅缘》:“[生]春纤冷,想緑纱深处,小妇调笙。”
分類:吹笙
《漢語大詞典》:瓶笙
古时以瓶煎茶,微沸时发音如吹笙,故称。 宋 苏轼 《瓶笙》诗引:“ 刘几仲 饯饮 东坡 ,中觴闻笙簫声……出於双瓶,水火相得,自然吟啸,盖食顷乃已。坐客惊嘆,得未曾有,请作《瓶笙》诗记之。”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七八:“不是瓶笙花影夕, 鳩摩 枉译此经来。” 邓溥 《玄想》诗之一:“帘月瓶笙夜,治墙景在扉。”
《漢語大詞典》:鹅笙(鵝笙)
亦作“鵞笙”。 鹅管笙。 杨慎 《艺林伐山·鹅管笙》引 唐 李贺 《步虚词》:“ 元君夫人 蹋云语,唫风颯颯吹鵞笙。” 清 王夫之 《长相思》诗之一:“蛛网閒窗密,鹅笙隔院吹。” 清 陈维嵩 《朝中措·客中杂忆》词:“消磨岁月,千场蜡炬,一夜鹅笙。”参见“ 鹅管 ”。
《漢語大詞典》:鹅管(鵝管)
(1).指鹅管石。即石钟乳。 唐 杜牧 《朱坡绝句》之三:“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迴巖势犬牙。” 唐 李商隐 《残雪》诗:“簷冰滴鹅管,屋瓦鏤鱼鳞。” 冯浩 笺注:“《舆地记》: 太湖 小山 洞庭 穴中有鹅管钟乳。《图经本草》:石钟乳,溜山液而成,空中相通,如鹅翎管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三·石锺乳:“炼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2).指笙。因笙上之管状如鹅毛管,故称。 唐 李贺 《天上谣》:“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王琦 汇解:“鹅管,谓笙上之管以玉为之,其状如鹅管。” 明 高启 《凤台曲》:“琼臺夜寒闭 嬴女 ,鹅管参差隔烟语。” 清 周亮工 《章丘追怀李中麓前辈》诗:“鹅管檀槽明月夜,百年犹按奉常歌。”
《國語辭典》:芦笙(蘆笙)  拼音:lú shēng
乐器名。苗、徭等中国少数民族流行的吹奏乐器。将若干竹管分成两排,插入木制笙斗中制成。每管根部均装有簧片,靠吹奏时振动簧片发音。芦笙可分单管、双管、五管、六管等,以六管最常见。过去多于舞蹈和歌唱时做伴奏之用,现在也用来独奏。
《骈字类编》:笙吹
唐 张说 寄天台司马道士 何时枉飞鹤,笙吹接人间。
《骈字类编》:箫笙(箫笙)
帝王世纪:黄帝服齐于中官,坐于玄扈洛上,乃有大鸟,鸡头燕喙,龟颈龙形,麟翼鱼尾,其状如鹤,体信五色,三文成字,首文曰顺德,背文曰信义,膺文曰仁智。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阿阁。其饮食也,必自歌舞,音如箫笙之竹谱。又有族类,爰挺峄阳,悬根百仞,竦干风生箫笙 选有声四方,质清气亮,众管莫伉。
《漢語大詞典》:笙管
即笙。笙有十三管,属管乐器,故称。 南朝 陈 徐陵 《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自 禹 圭既锡, 尧 玉已传,物变謳謡,风移笙管。”新唐书·礼乐志九:“歌者琴瑟升坐,笙管立阶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鼓鉦鍠聒,笙管敖曹,是谓和唱。”
《漢語大詞典》:银笙(銀笙)
银字笙。 唐 李群玉 《腊夜雪霁月彩交光命家仆吹笙》诗:“桂酒寒无醉,银笙冻不流。”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九六:“旋炙银笙先按拍,海棠花下合《梁州》。” 清 洪升 《毛玉斯邀饮》诗:“玉斝挥无算,银笙度更迟。”
分類:前蜀
《漢語大詞典》:笙钟(笙鐘)
谓陈于东方之钟乐。仪礼·大射:“设乏西十北十,凡乏用革,乐人宿县于阼阶东,笙磬西面,其南笙鐘。” 郑玄 注:“笙,犹生也。” 胡培翚 正义引 褚寅亮 曰:“东为阳中,万物以生,故东方曰笙鐘、笙磬。”
分類:东方
《骈字类编》:竽笙
礼记:檀弓见钟磬下。又月令见钟磬下。又乐记见箫管下。 周礼:笙师掌教吹、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舂牍应雅,以教祴乐。注:郑司农云:竽三十六簧,笙十三簧。疏:按通卦验:竽长四尺二寸。注云:竽,管类,用竹为之,形参差,象鸟。翼、鸟火。禽火数七,冬至之时吹之。冬水用事,水数六,六七四十二。竽之长盖取于此也。笙十:三簧。广雅云:笙以匏为之,十三管,宫管在左方。竽象笙,三十六管,宫管在中央。礼图云:竽长四尺二寸。此竽三十六簧,与礼图同。成,战国策:夫横人者,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与秦。成与秦 则高台榭,美宫室,听竽笙琴瑟之音,察五味之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秦患而不与其忧。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汉书礼乐志:钟鼓竽笙,云舞翔翔,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淮南子末世之政:田渔重税,关市急征,泽梁毕禁,网罟无所布,耒耜无所设,民力竭于徭役,财用殚于会赋,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者不养,死者不葬,赘妻鬻子,以给上求,犹弗能赡。愚夫蠢妇皆有流连之心,悽怆之志,乃使始为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失乐之本矣 道德指归论:钟鼓琴瑟,间以竽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