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落笔(落筆) 拼音:luò bǐ
1.下笔。唐。杜甫 〈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诗:「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他出口落笔,吟诗作赋,清新俊雅。」
2.堕笔。《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2.堕笔。《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漢語大詞典》:笔砚(筆硯)
亦作“ 笔研 ”。
(1).笔和砚。泛指文具。《三国志·魏志·后妃传》“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年九岁,喜书,视字輒识,数用诸兄笔砚。”《世说新语·方正》“ 夏侯玄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护军 曹爽 诛,徵为太常,内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笔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育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琖於地,盛菓木、饮食、官誥、笔研、筭秤等,经卷鍼綫,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徵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
(2).指文墨书写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犹以书工,崎嶇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苦心笔砚二十餘年,偕计而试者,亦仅十年,心破魂断,以望斯举,今復无名,岂不终无成乎?” 宋 刘攽 《遣闷》诗之一:“若能全疗诗书癖,用底聊均笔砚劳。”
(1).笔和砚。泛指文具。《三国志·魏志·后妃传》“ 文昭甄皇后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年九岁,喜书,视字輒识,数用诸兄笔砚。”《世说新语·方正》“ 夏侯玄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 正始 中,护军 曹爽 诛,徵为太常,内知不免,不交人事,不畜笔研。”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育子》:“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琖於地,盛菓木、饮食、官誥、笔研、筭秤等,经卷鍼綫,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徵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王太仓上书事》:“时举朝失色,无敢与笔砚者。”
(2).指文墨书写之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犹以书工,崎嶇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岳州》:“苦心笔砚二十餘年,偕计而试者,亦仅十年,心破魂断,以望斯举,今復无名,岂不终无成乎?” 宋 刘攽 《遣闷》诗之一:“若能全疗诗书癖,用底聊均笔砚劳。”
《國語辭典》:笔下(筆下) 拼音:bǐ xià
1.写作的能力。《老残游记》第一五回:「人也长的清清秀秀,笔下也还文从字顺。」《文明小史》第五四回:「前儿同席的那位边老大,他官场已多年了,情形熟悉得很,笔下也来得,你何不找他来斟酌斟酌呢?」
2.作者在写作书画所表现的整体风格及涵义。如:「笔下世界」。
2.作者在写作书画所表现的整体风格及涵义。如:「笔下世界」。
《漢語大詞典》:载笔(載筆)
(1).携带文具以记录王事。《礼记·曲礼上》:“史载笔,士载言。” 郑玄 注:“笔,谓书具之属。” 孔颖达 疏:“史,谓国史,书録王事者。王若举动,史必书之;王若行往,则史载书具而从之也。” 南朝 齐 谢朓 《始出尚书省》诗:“趋事辞宫闕,载笔陪旌棨。” 清 张廷璐 《恭和御制秋蒐杂纪元韵》:“从知蒐猎关戎政,载笔还须付 马 枚 。”
(2).借指史官。《新唐书·褚遂良传》:“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宋 苏轼 《赐翰林学士中大夫兼侍读赵彦若辞免国史修撰不允诏》:“卿学世其家,宜居载笔之地;官宿其业,已奏杀青之书。” 章炳麟 《信史上》:“近古之载笔者,固未有若 迁 固 者矣。”
(2).借指史官。《新唐书·褚遂良传》:“对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宋 苏轼 《赐翰林学士中大夫兼侍读赵彦若辞免国史修撰不允诏》:“卿学世其家,宜居载笔之地;官宿其业,已奏杀青之书。” 章炳麟 《信史上》:“近古之载笔者,固未有若 迁 固 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