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笔法(筆法)  拼音:bǐ fǎ
1.写字、作画时用笔的方法。如:「作画时,若使用不同的笔法,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唐。颜真卿 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
2.行文的习惯句法、章法。即写作技巧。如:「这本书的作者笔法精鍊,文采斐然。」《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会又令人于中途截了邓艾表文,按艾笔法,改写傲慢之辞,以实己之语。」
《漢語大詞典》:执笔法(執筆法)
写毛笔字持笔的方法。前人所传的执笔法一般采用 唐 陆希声 所传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擫”是大拇指指肚部分紧贴笔管;“押”是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笔管;“钩”是中指钩住笔管;“格”是无名指甲、肉相连处挡着笔管;“抵”是小指紧贴无名指以助之。五指之力,相互配合,执住笔管,其力才得平衡。此外,要求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和肘悬起。这样执笔写字,笔锋中正,运转容易,字迹圆满得势。
《国语辞典》:双钩执笔法(双钩执笔法)  拼音:shuāng gōu zhí bǐ fǎ
一种常用的书法执笔方法。简称为「双钩」。以食指和中指勾挽笔杆,而与拇指相对著握笔的方法。也称为「鹅头执笔法」。
《国语辞典》:鹅头执笔法(鹅头执笔法)  拼音:é tóu zhí bǐ fǎ
一种常用的书法执笔方法。以食指和中指向内钩住笔,而与拇指相对著握笔的方法。因食指的指节弯起,状如鹅头而得名。也称为「双钩执笔法」。
《国语辞典》:单钩执笔法(单钩执笔法)  拼音:dān gōu zhí bǐ fǎ
一种以食指勾挽笔杆,与拇指相对,其他三指头紧靠笔杆的执笔法。简称「单钩」。
《國語辭典》:春秋笔法(春秋筆法)  拼音:chūn qiū bǐ fǎ
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语寓褒贬之义。故后世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寓「春秋笔法」。如:「这篇文章并没有春秋笔法,只是记录事实而已。」
《漢語大詞典》:龙门笔法(龍門筆法)
(1).指史传笔法。 龙门 ,司马迁的别号。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这《儿女英雄传评话》却是借题目写性情,从通部以至一回,乃至一句一字,都是从 龙门 笔法来的。”亦省作“ 龙门笔 ”。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诗之四:“千秋 龙门 笔,五岳高嶙峋。”
(2).指形容夸张的笔法。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形容失实:“史传有形容失实之语。如史记·藺相如传,记 相如 持璧,却立倚柱,则曰怒髮上衝冠。《赵奢传》,记 秦 军鼓譟,勒兵 武安 ,则曰屋瓦尽振。《项羽本纪》,记 羽 与 秦 军战,则曰 楚 兵呼声动天。皆描摹传神之笔,事虽虚而不觉其虚,弥觉其妙,此 龙门 笔法。”参见“ 龙门 ”。
《國語辭典》:龙门(龍門)  拼音:lóng mén
1.比喻声望高的人的宅第。《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李膺》:「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2.科举试场的正门。《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大爷、二爷跟了这些人进去,到了二门口接卷,进龙门归号。」《红楼梦》第一一九回:「我们两个人一起去交了卷子,一同出来,在龙门口一挤,回头就不见了。」
3.汉朝司马迁生于龙门,故以龙门代指司马迁。北周。庾信哀江南赋〉:「信生世等于龙门,辞亲同于河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