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笄冠  拼音:jī guàn
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笄,古代女子十五岁加笄。笄冠指刚成年的时候。唐。杜佑《通典。卷九一。礼五十一。五服年月降杀之四大功殇服九月七日》:「笄冠有成人之容,婚嫁有成人之事。」
《分类字锦》:执笄(执笄)
礼记:夙兴,妇沐浴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妇执笄、枣栗、段修以见。
分类:
《漢語大詞典》:笄纚
束发物。礼记·问丧“亲始死,鸡斯徒跣” 汉 郑玄 注:“鸡斯当为笄纚,声之误也。亲始死去冠,二日,乃去笄纚括髮也。” 清 方以智 通雅·释诂:“鸡斯通作笄纚。”
分類:束发
《国语辞典》:弱笄  拼音:ruò jī
女子十五岁时,聚发插笄,称为「弱笄」。表示已成年。
《漢語大詞典》:笄岁(笄歲)
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漢語大詞典》:笄女
指成年的女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郑蒋翁婿:“又前乎此,则 嘉靖 末, 吴太宰 以笄女继 董宗伯 之室。”
分類:成年女儿
《漢語大詞典》:簪笄
即簪子。 清 吴嘉宾 《得一斋记》:“然而瞽得章绣,聋得钧球,秃得簪笄……虽奇巧丽饰,曾不如工之有缺斤,农之有曲耒也。”参见“ 簪子 ”。
分類:簪子
《國語辭典》:簪子  拼音:zān zi
别住发髻的饰物。《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小孩子吹的箫、打的叮当、女人戴的锡簪子,挝著了这一件,掉了那一件。」
《骈字类编》:笄头(笄头)
水经注: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西北流历笄头山。 明一统志:笄头山在平凉府崆峒山西,以形似名。史记:黄帝西至于崆峒,登笄头山,即此。
《漢語大詞典》:总笄(總笄)
指童年。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 乔 。” 黄节 注:“《释名》:‘总,束髮也。笄,係也。’説文:‘笄,簪也。’礼·内则:‘十有五年而笄。’”参见“ 总角 ”。
分類:童年
《國語辭典》:总角(總角)  拼音:zǒng jué
比喻童年。旧时未成年男女,编扎头发,形如两角,称为「总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儒林外史》第八回:「便是小侄们闻了表兄讣音,思量总角交好,不想中路分离,临终也不能一别。」
《国语辞典》:笄字  拼音:jī zì
字,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可命字。笄字指古代女子可以出嫁的年龄。见《礼记。曲礼上》。
《漢語大詞典》:榛笄
古代妇人服丧时束发用的榛木簪子。仪礼·丧服“恶笄者,櫛笄也” 汉 郑玄 注:“櫛笄者,以櫛之木为笄,或曰榛笄有首者。”按,礼记·檀弓上:“盖榛以为笄,长尺而总八寸。” 孔颖达 疏:“盖用榛木为笄,其长尺,而束髮垂餘之,总垂八寸。”
《漢語大詞典》:折笄
春秋 时 晋 士会 ( 范武子 )怒其子 燮 ( 文子 )对长者不敬,以杖击之,折其委笄。委, 周 冠名;笄,结冠的簪子。见《国语·晋语五》。后用为训子的典故。 南朝 陈 徐陵 《谢儿报坐事付治中启》:“过庭之训,多谢古贤;折笄之杖,有愧前达。” 唐 刘禹锡 《口兵戒》:“掩人以智,折笄以詈。贤者诲子,信有其旨。”
《國語辭典》:加笄  拼音:jiā jī
以簪束发。古代女子十五岁行加笄之礼,以示成年。见《礼记。内则》。
《漢語大詞典》:恶笄(惡笄)
古代服丧时所用以竹、木等制成的簪子。与用象骨制的“吉笄”相对。礼记·丧服小记:“齐衰,恶笄以终丧。” 孔颖达 疏:“恶笄者,榛木为笄也。” 清 翟灏 通俗编·服饰:“古丧制,妇人笄用篠竹,曰箭笄;或用白理木,曰櫛笄,亦曰恶笄。其吉笄乃用象骨为之。”
分類:服丧簪子
《分类字锦》:象笄
仪礼士冠礼疏:大夫士其笄亦当用象耳。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