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竺惠庆 朝代:南北朝

人物简介

名僧传抄
广陵人也。清心高邈。识虑虚远。不修世仪。专笃戒行。温仁贞素。雅有风德。柔蔬时食。少长一槩。涉学经律。汎研禅诵。诵法华十地维摩思益。虽不南面称法师。而理怀简表。晋义熙中。游步长安。备浪道艺。宋元喜时。复入庐山。求诸德胜。时荆杨大水。襄淩浩汗。庆始达。小雷景风总至。同侣强力先皆入浦。庆船迟重。后来未及。杨侯鼓怒。耸浪浮天。庆生平计尽。愿望唯佛。于是诵念观世音。心无异向。岸上之人望见其船。匝风截浪。状若人牵。俄顷之间。安全到岸。于是散落嚣磨。澄心净域。游处之地。莫不弘道。三归五戒弟子。贵贱数万人。举言发响。如风靡草。盛造经书。频营法集。春秋六十有二。元喜二十九年卒(云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东莞人,字祖季。青州刺史。宋少帝景平元年,北魏军围青州急,与济南太守垣苗拒敌骑。持重有谋略,坚守数十日,援军至,青州得全。以功进号前将军,封建陵县男。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全宋文·卷四十二
夔字祖季,东莞人,永初中为冠军将军青州刺史,镇东阳。景平初进号前将军,封建陵县男,后为金紫光禄大夫。
中天竺国曹多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
曲多一作屈多,国在大月支东南。天监初遣长史竺罗达奉表。
竺法真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六
法真住湘宫寺。(见《梁高僧传》八,附《僧宗传》)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天竺亡名。未详何印度人也。其貌恶陋。缠乾陀色缦条衣。穿革屣曳铁锡。化行于京辇。当韦南康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斋。此僧不速自来。其日僧必历寺连名请至。韦氏家僮患其长一人甚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而斋毕。韦氏令乳母负婴儿出。意请众僧祝愿焉。梵僧先从座起。摄衣升阶视之曰。别久无恙乎。婴儿若有喜色相认之意。众皆异之。韦君曰。此子才生三日。吾师何言别久也梵僧曰。此非檀越所知也。韦君固问之。梵僧曰。此子乃诸葛亮之后身耳。武候鼎国时为蜀丞相君所知也。缘蜀人受其赐且久。今降生于世。将为蜀帅必福坤维之人。吾往在剑门与此子为善友。既知其生于君门。吾不远而来。此子作剑南节度二十年。官极贵中书令太尉。此外非我所知也。父然之。因以武子为字。又单字武也。张镒出为凤翔陇州节度。奏皋权知陇州。及镒为李楚琳所杀。牛云光请皋为帅。朱泚不得已用皋为凤翔帅。德宗置奉义军节以旌之。续加礼部尚书。兴元中驾还京。徵为左金吾卫将军。贞元元年为成都尹代张延赏。到任和南蛮。并战功封南康郡王。顺宗即位进太尉。南康在任二十一年。末涂甚崇释氏。恒持数珠诵佛名。所养鹦鹉教令念经。及死焚之有舍利焉。皋又归心南宗禅道。学心法于净众寺神会禅师。在蜀富贵僭差重赋敛。时议非之。然合梵僧悬记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天竺亡名僧者。未详何印度人也。其貌恶陋缠乾陀色缦条衣。穿革屣曳铁锡。化行于京辇。当韦皋之生也。才三日其家召僧斋。此僧不召自来。韦氏家僮咸怒之。以弊席坐于庭中。既食韦氏命乳母出婴儿请群僧群祝其寿。胡僧忽自升阶谓婴儿曰。别久无恙乎。婴儿若有喜色。众皆异之。韦氏先君曰。此子生才三日。吾师何故言别久耶。胡僧曰。此非檀越之所知也。韦氏固问之。胡僧曰。此子乃诸葛武侯之后身耳。武侯当东汉之季为蜀丞相。蜀人受其赐且久。今降于世将为蜀门帅。且受蜀人之福。吾往岁在剑门与此子友善。今闻降生韦氏。吾故不远而来。韦氏异其言。因以武侯字之。后韦皋自少金吾节制剑南军累迁太尉兼中书令。在蜀门十八年。果契胡僧之语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苏迨(一○七○~一一二六)(生年据《苏轼文集》附《苏轼佚文汇编》卷四《与子明》第三简),初名叔寄,又名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属四川)人。轼次子。哲宗元祐中以父荫授承务郎。又以元祐党人家属故,至徽宗政和间始官武昌管库,卒于靖康离乱中。事见《苏轼文集》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斜川集》卷二《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朝散郎秘阁修撰江南西路转运副使苏公(岘)墓志铭》。
全宋文·卷三八○四
苏迨(一○八五——一一二六),初名叔寄、竺僧,字仲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轼次子,后妻王闰之生。元祐六年授承务郎,政和元年赴武昌管库主任,靖康之乱时卒。迨有三特点:头长、多疾、诗「文采可观」。曾居宜兴、广州、颍昌等地。见《苏轼文集》卷五五《与杨康功书》、卷六一《与辨才禅师书》、卷六三《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斜川集》卷五《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南涧甲乙稿》卷二一《苏岘墓志铭》等。
竺大年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奉化人,字耕道。为沈焕入室弟子。长于说《》,乡人皆化之。有《礼记订议》。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
慧梵,字竺卿,崇德石门顾氏子(后析桐乡)。嘉定间僧,受具澄寂院。性孝,缚茅奉母,榜曰蓬居,钱文叔有诗题之。居侧遍树梅、水仙。间写二花,亦极其妙,得梵隆茂宗笔法。又学诗于陆维仲,有《蓬居集》。又见陈起《宋高僧诗选》。其徒妙宁,号棘庵,有《崇福寺记》,见邑史。诗亦清婉。如“奸雄窥草鹘,高洁抱枝蝉。”又“蟹芒针刺水,鹰翼剑摩空。”惜不得其全首录之。
按竺迩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1263 【介绍】: 元雍(汪)古部人。十四岁隶皇子察合台部,以善射名。从成吉思汗西征,为千户。窝阔台汗即位,任元帅。从拖雷假道宋境攻金,为先锋。参与三峰山之战,从围蔡州,灭金。西取金、兰、定、会四州,招降巩昌总帅汪世显。升征行大元帅。蒙哥汗时,从攻宋蜀地。中统初从攻图据关陇之阿里不哥党。获阿兰答儿、浑都海。

人物简介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官知州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饶之乐平范氏子。十七依罗山院尝公。尝使从儒者学。而师每习禅定。且针指出血。书金刚经。尝呵之。师云。学儒可敌生死耶。从度走。谒月庭忠公于蒋山。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及山河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瞳与合为一。污从眦流。亦不知所楚。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摇撼不动。遂发愿云。吾此生不能作佛。当入无间地狱也。傍观者。为之吐舌。俄过匡庐。止东林。复奋云。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夜参。半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之丛。所履之地忽尔平沉。而秋空素月。连娟独炤。返观自身。湛湛澄澄。唯一念不忘耳。洎归罗山。方全体顿现。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越五载。会孤舟济公于蒋山。有所言不契。复往无为。见无能教公。举济言质之。无能云。为汝不解故也。师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皆梦中尔。无能。抚其背而记之云。尔后当大弘吾宗也。师辞去。东游四明天童。已而归息浮梁。既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以栖师。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所。闻师至。悉乘风雷徙去。天历己巳。遣官以聘起师。主西湖之妙果。师弘阐宗旨。震撼四方。学徒一集。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时已行役僧之令。师引退。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遣使者致师。师以老病固辞。淮西廉访使斡公王伦徒。监察御史常公道夫。尤极趍仰。集贤学士傅公立。月湾先生吴公存。与师为世外交甚笃。月湾至有晚始闻道之叹。师常瞩学徒云。凡剃发染衣。当洞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灵灵自炤。岁久月深。具大无畏。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此师生平实證实悟者。故亦用是以诲人也。师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广信祝蕃远尝云。番阳竺源。吴中断崖。其人类孤峰悬崖。可仰望而不可攀跻。人称之为实录。至正丁亥夏四月。召四众戒饬之。引纸膝上书偈。端坐而逝。将葬。是夜有光。如匹练自天际下烛。交相通贯。未几。散布五峰之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姓范氏,乐平人也。母氏徐,生盛时,祥光照室。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年十七依罗山院僧常。初就塾师讲习文义,而盛每从静坐习禅定,且刺指濡血书《金刚经》。常呵之曰:“汝不先明文理,顾能深入禅关耶。”盛曰:“学佛了明生死,岂若儒者拘守章句乎。”及受度,谒月庭忠于蒋山,而孤舟济方居首庭,以皖山诲蒙山者诲之。盛抚几叹曰:“吾已见二老矣。”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豪窍,及河山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眸,与念为一,汗从背出,亦不知所楚。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撼摇不动,乃自信法决可證。因取所携帙,以火焚之,且发愿云:“吾生非深入佛海,当入无间狱也。”闻者惊叹。俄过匡庐,止东林,闻有僧所见不异云门,盛往叩焉。僧以无诚心让之。盛复自厉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如临万人敌,如操滩上舟,不遑他接,夜牛参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所履之地,忽尔平沈,而秋空素月,娟娟独照,返观自身,湛湛澄澄。唯一念之不忘,犹以坠于断灭,益进弗懈,或静或动,未尝间断。洎归罗山,方全体顿见,十方世界,举皆现前,参之诸祖契證,如镜照镜,坦然明白,自以为开悟。及掌藏钥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不能释者数日。或谓之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子何太滞也。”于是胸中又荡然如洗,然不敢谓已至也。越五年,重晤济于蒋山,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摩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盛云:“此形神俱妙而已。”济云:“不然,子他日当知之。”复往无为(州)见无能,教以济所举之言质之。 无能云:“为汝弗解故也。”盛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无能抚其背而祝之曰:“尔后当大弘吾宗也。”盛复辞去,游四明天童。已而归息浮梁之凤游山。时海印如方长荐福,请分座说法。久之,往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延盛居之。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及盛至,悉乘风雷徙去。元天历己巳,起主西湖之妙果寺,弘阐宗旨,震憾四方,学侣云蒸,有不远数千里而来者。郡守戍将虚己求道,日不暇给。时军书旁午,令僧充役,盛请于郡守刘公,特免其科繇。未几,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遗使者欲邀致之,以老病固辞。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召四众戒勖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将入涅槃。吾其时矣。”引纸书偈,端坐而逝。初盛尝自营葬塔于山下,是夜有光如匹练,交烛通贯,顷之,散布峰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数十里聚观,骇之。弟子慧月、慧观等奉遗骨瘗焉。寿七十三,腊五十三。 盛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然其淬砺学徒,必使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自照,久之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此盖一生实證实悟,故以之诲人,真切如此。所著语录,虞公邵庵既为之序而行之。宋文宪公濂,复捃其事而铭其塔。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源。字竺远。姓欧阳。南康人也。生之夕。梵僧见梦于其母。具戒后。参虚谷陵公。公以龙潭灭纸炬语问之。师对以焦石可破层冰。公曰。破后奚为。应之曰。探索乃知。公诘曰。所知者何事。方思对其语。公遽举杖击之。师悚然默喻。由是智开识融。外内无碍。而人归之矣。出世。凡五主巨刹。皆方镇大臣。遣使者所邀致。位尊而不以为荣。德盛而守之以谦。居道场。增室庐之未备。主径山。掩乱兵之遗骼。在灵隐。楼阁皆为煨烬。惟师所居独存。类有神以相之者。以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示寂。寿七十又三。塔全身于径山。弟子分瘗爪发于道场。舍利丛然乎其间。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正源,字竺远,姓欧阳氏。世居南康,盖欧阳文忠之苗裔也。生之夕,母感梵僧入梦,知非凡俗。稍长即归禅院,鱼钟清彻,心性俱驯。年二十七,始受具戒。大辩与虚谷陵以道德名冠东南,源往参之,皆得其法而去。初见陵时,以龙潭灭纸炬语问之,源应之曰:“焦石可破层冰。”曰:“破后奚为?”复应之曰:“探索乃知。”陵诘曰:“所知者何事?”方思属对,陵遽举杖击之,悚然默喻。由是智开识融,外内无碍,雄谈慧辩,动静皆空。叩之者无穷,归之者有容,近者化而信,远者慕而宗。又能饰之以文,持之以勤,位尊而不以为荣,德盛而守之以谦。所居道场,培修增饰,佛殿僧寮,悉臻完备。主径山时,乱兵所至,遗骼暴露,衋焉闵之,尽为焚瘗。其在灵隐,屡经兵燹,楼阁煨烬,唯居室独存,若有神相,其建功动物,可见如此。元帝闻其贤,锡以“佛慧慈照普应禅师”之号。五主名蓝,皆方镇大臣遣使邀致,盖法之孚于人者深也。元至正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六日,预告期至,书偈而化。寿七十有二,得法弟子广化、圆伊等,分爪发于道场,舍利丛生,灵异显著。越明年,奉遗骨藏径山,而徵宋文宪濂为之铭云。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桐乡密印寺僧。族姓沈,吴江人。洪武丙辰,住持杭州上天竺,注释《楞伽经》。后与楚石同被召入京,为僧录司左善世。辛未,告老,赐驿驰归。明年秋,跏趺而逝,世寿七十八岁。藏于天竺双桧峰云隐塔,独庵少师撰碑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弘道,字竺隐,姓沈氏,吴江澄源里人也。幼而失恃,鞠于嫂氏。十年就外傅,日诵数千言,见人诵《法华经》历耳成诵。年十三,父命礼密印寺云屋慈为师,弱冠薙发,进受具戒,自此为学,孜孜靡懈。往见元叟端,复归密印。时庭生五竹,因以名轩,将藏脩焉。闻鲁山文公讲授有规矩,乃从学台宗疏钞诸书,罔不通贯。会我庵迁主上竺,诣之。我庵深言奖励,且曰“为我掌记”。未期月,入室请益曰:“前承指教,尝于净夜,试以平日所闻返照己心,圆具法界,念念即空、即假、即中,千界如一,事理无碍,若明日以此心对一切境、接一切佛,未免掉散昏沈,不能任运泯合,不知过在何处?”我庵厉声叱曰:“未在,去!”弘道汗流浃背,顿觉平日所闻所行,一切疑碍冰消,遂礼拜。我庵复谓之曰:“子善护持,他日教绪灰寒火冷之际,以此对扬明廷,重光末运可也。”明洪武初,我庵既寂,去从绝宗继。未几,秀之天岩耀退寂广福,请弘道自代,遂拈香嗣我庵。湖郡守请主慈感,无何,退于澄源溪上,六时礼大悲像,期生净土,为终焉之计。三年,诏天下高行僧道问鬼神事,弘道建议唯允。杭之灵山,兵后废败,众请弘道主之,乃偕其徒净珠,畚瓦砾、刜荆榛,重造光明忏堂。自元季之乱,期忏行法绝闻于时,至是行之,弘道之力也。初居五竹轩时,梦与大明照师同游灵竺,赋诗有出红尘户外德业至今存之句。照尝住此山,始悟所梦为有灵应。十年,大祖有旨,笺注《楞伽》诸经。弘道与全室具庵同注三经,颁行天下,御制竺隐说赐之。十五年,迁住上天竺,兼领杭郡都纲,寻转僧录司左善世。二十四年,以老告间,许之,时年七十七矣。退处长干,脩一行三昧,明年秋八月,梦观仁公请为学者讲《妙宗》,至三辈往生观文,忽示微病,顾其徒正谟等曰:“昔我祖法智尝为心境叵得故,染可观净,不碍缘生,想成相起,惟色惟心,故当处显现,吾所修念佛三昧以此为准则。今夕世缘当谢。”泊然而逝,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三十日也。世寿七十有八,僧腊五十有九。火馀,藏舍利于天竺双桧峰之麓,曰云隐塔。少师姚广孝为撰碑铭。弘道四坐道场,所至莫不兴修,惟灵竺忏堂,其功最钜。为都纲僧录,三宗诸山有所依怙焉。
左弘道 朝代:元末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弘道,字存翁,号竺隐,崇德梧桐乡(今析桐乡)人。元末出家密印寺,住持杭之上天竺。洪武三年,被召赴京。十六年,授僧录司左善世。二十四年,归老。尝奉旨同全室具庵笺注《楞严》等经。永乐间,示寂。姚少师撰塔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本来禅师。西竺其号也。生抚州崇仁裴氏。七岁出俗十三谒一峰宁公。付以禅观之法。尝一定七日。偶闻人读清净经。豁然有省。颂云。几年外走丧真魂。今日相逢迥不同。身伴金毛石狮子。回头吞却铁昆崙。似一峰。峰用本色钳锤。痛与锥劄。示以偈曰。青山叠叠雨濛濛。狮子金毛拨不通。我也自知时未至。十回放箭九回空。项峰示寂。师于定中。与峰相见。作转语数十。打破水碗。遂出定而垂泪嘘叹。因往金山。见慈舟济禅师。方得决了。遂嗣焉。舟以深居岩穴。为嘱师奉以周旋越后。宁藩。闻师道迈。以礼三请。师不赴。且欲深隐。宁藩恐竟失师。因进书问道要。师拈方便语示之。藩信受。奉八字师号。以尊显之。从兹道誉遍寰区矣。乃走盱江黎川。隐寿昌禅院。学者踵集。复入闽之杉关。趋赴有加。盖以雷声虽远。闻者自震。虽欲痛晦埋踪。不可得也。众至无所容。主事措置土木。工甫毕。师焚香趺坐。索笔书偈云。这个老乞儿。教化何时了。颠颠倒倒任随流。是圣是凡人不晓。咄来来来去去去。海湛空澄。风清月皎。掷笔泊然就逝。阅世六十八。僧腊五十五。时永乐壬寅十月八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