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正行
(1).正直的行为。《晏子春秋·问下二一》:“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淮南子·缪称训》:“身有丑梦,不胜正行;国有妖祥,不胜善政。” 宋 曾巩 《库部员外郎知临江军范君墓志铭》:“四方之往来者,或出语訕君,君不为之动也,其正行直道如此。”
(2).谓依轨道顺行。《汉书·天文志》:“夫历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
(3).端正其行为。《尚书大传》卷一下:“无过者,得復其圭以归其国。其餘有过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还其圭。” 汉 刘向 《说苑·立节》:“吾闻古之士,怒则思理,危不忘义,必将正行以求之耳。” 三国 魏 钟会 《母夫人张氏传》:“夫人少丧父母,充成矦家,修身正行,非礼不动,为上下所称述。”
(4).佛教语。谓清净之正道。对邪行、杂行而言。《百喻经·乘船失釪喻》:“亦如外道,不修正行。”
(2).谓依轨道顺行。《汉书·天文志》:“夫历者,正行也。古人有言曰:天下太平,五星循度,亡有逆行。”
(3).端正其行为。《尚书大传》卷一下:“无过者,得復其圭以归其国。其餘有过者,留其圭;能正行者,復还其圭。” 汉 刘向 《说苑·立节》:“吾闻古之士,怒则思理,危不忘义,必将正行以求之耳。” 三国 魏 钟会 《母夫人张氏传》:“夫人少丧父母,充成矦家,修身正行,非礼不动,为上下所称述。”
(4).佛教语。谓清净之正道。对邪行、杂行而言。《百喻经·乘船失釪喻》:“亦如外道,不修正行。”
《漢語大詞典》:脩脩
(1).鸟羽尾疲敝貌。《诗·豳风·鸱鸮》:“予羽譙譙,予尾脩脩。”
(2).端正整齐貌。《荀子·儒效》“脩脩兮其用统类之行也。” 杨倞 注:“脩脩,整齐之貌。” 三国 魏 甄皇后 《塘上行》:“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脩脩。” 唐 卢纶 《太白西峰偶宿》诗:“巖壑树脩脩,白云如水流。”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四:“垒垒 北邙山 ,松柏何脩脩。” 清 黄鷟 《述别叙怀送何黼候之任阶州》诗之三:“初冬景物佳,巖菊犹脩脩。”
(3).修长美好貌。 宋 梅尧臣 《苏子美竹轩和王胜之》诗:“谁怜脩脩影,只畏寒日过。” 宋 杨万里 《宿杨塘店》诗:“路旁松桂只十年,如今脩脩旧小小。”
(4).谨饬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鉢閒设,所谓脩脩释子、眇眇禪栖者也。”
(5).象声词。多形容风雨之声。 唐 姚合 《渚上行》:“微风屡此来,决决復脩脩。” 前蜀 贯休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诗:“花落扁舟香冉冉,草侵公署雨脩脩。” 宋 杨万里 《张丞相咏归亭》词之一:“若将游兮物之初,野风兮脩脩。”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墙外青山半在楼,山村尽晚雨脩脩。” 清 朱彝尊 《同诸君圣安寺饯曹检讨宜溥》诗:“列席亭槐阴,日午风脩脩。”
(2).端正整齐貌。《荀子·儒效》“脩脩兮其用统类之行也。” 杨倞 注:“脩脩,整齐之貌。” 三国 魏 甄皇后 《塘上行》:“边地多悲风,树木何脩脩。” 唐 卢纶 《太白西峰偶宿》诗:“巖壑树脩脩,白云如水流。” 明 何景明 《拟古诗》之四:“垒垒 北邙山 ,松柏何脩脩。” 清 黄鷟 《述别叙怀送何黼候之任阶州》诗之三:“初冬景物佳,巖菊犹脩脩。”
(3).修长美好貌。 宋 梅尧臣 《苏子美竹轩和王胜之》诗:“谁怜脩脩影,只畏寒日过。” 宋 杨万里 《宿杨塘店》诗:“路旁松桂只十年,如今脩脩旧小小。”
(4).谨饬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林之际则绳坐疏班,锡鉢閒设,所谓脩脩释子、眇眇禪栖者也。”
(5).象声词。多形容风雨之声。 唐 姚合 《渚上行》:“微风屡此来,决决復脩脩。” 前蜀 贯休 《送薛侍郎贬峡州司马》诗:“花落扁舟香冉冉,草侵公署雨脩脩。” 宋 杨万里 《张丞相咏归亭》词之一:“若将游兮物之初,野风兮脩脩。” 金 边元鼎 《村舍》诗之二:“墙外青山半在楼,山村尽晚雨脩脩。” 清 朱彝尊 《同诸君圣安寺饯曹检讨宜溥》诗:“列席亭槐阴,日午风脩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