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穿戴  拼音:chuān dài
穿著打扮。《红楼梦》第四六回:「如今且说凤姐因见邢夫人叫他,不知何事,忙另穿戴了一番,坐车过来。」
《漢語大詞典》:曳娄(曳婁)
犹穿戴。语本诗·唐风·山有枢:“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毛 传:“娄亦曳也。” 孔颖达 疏:“曳者,衣裳在身,行必曳之;娄与曳连,则同为一事。” 宋 苏轼 《谢除兵部尚书赐对衣金带马状》之一:“蒙恩赐臣衣一对,金带一条,并鱼袋、金镀银鞍轡马一匹者,盛服在躬,无復曳娄之嘆!”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车马之驰驱,衣裳之曳娄,酒食鼓瑟之愉乐,皆巨室与贫民所以通工易事,泽及三族。”
分類:穿戴
《漢語大詞典》:穿着(穿著)
亦作“ 穿着 ”。
(1).穿戴;装扮。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擐是穿著之名,非出臂之义。”《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侵早就起来催促 钱青 梳洗穿着。” 清 袁枚 新齐谐·通判妾:“惟今春所得衣裳太窄小,不堪穿著。” 冰心 《分》:“穿着完了,她抱起我。”
(2).衣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银子到手,未免在解库中取赎几件穿着。”
见“ 穿著 ”。
《國語辭典》:穿著  拼音:chuān zhuó
1.穿戴、裝扮。如:「穿著入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七郎叫眾人取冠帶過來,穿著了,請母親坐好,拜了四拜。」《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侵早就起來催促錢青梳洗穿著。」
2.借指衣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銀子到手,未免在解庫中取贖幾件穿著。」
《國語辭典》:穿带(穿帶)  拼音:chuān dài
穿著打扮。《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聘娘听了,忙走到房里梳了头,穿了衣服,那婢子又送了凤冠霞帔,穿带起来。」《红楼梦》第三七回:「宋嬷嬷听了,便拿了东西出去,另外穿带了。」
分類:穿戴
《漢語大詞典》:周扎(周紥)
(1).犹穿戴。《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 珍太太 ,小 寄姐 不识高低,没替 珍太太 做出棉袄棉裤,自家就先周紥上了,我的不是!”
(2).包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其攻围处所必须严重周紥,仍须酌留一门,以符兵法围城必缺之义。”
分類:包围穿戴
《漢語大詞典》:贯戴(貫戴)
穿戴。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二:“ 西蕃 犯塞,候骑报虏将至, 煒 ( 曹煒 )方饮啖自若;顷之,报虏去城数里,乃起贯戴,以帛缠身,令数人引之,身停不动。”
分類:穿戴
《國語辭典》:衣冠  拼音:yī guān
1.衣服和帽子。《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儒林外史》第一回:「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后泛指衣著、穿戴。唐。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2.代称仕宦显达、名门望族。如:「衣冠之族」。唐。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3.借指文明礼教。如:「衣冠之俗」、「衣冠文物之邦」。
《國語辭典》:贯珠(貫珠)  拼音:guàn zhū
成串的珠子。比喻声音美妙动听。《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國語辭典》:贯通(貫通)  拼音:guàn tōng
1.穿越、沟通。如:「这条干道贯通整个城市,带动了经济的成长与繁荣。」《清史稿。卷二六八。列传。田六善》:「若贼东出则东应,贼西出则西应,疲我师徒,分我威力,固原围解,贼气贯通,此断断不可者也。」
2.全面透彻地领会、深切知晓。《朱子语类。卷四一。论语。颜渊篇上》:「千条万绪,贯通来只是一个道理。夫子所以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是也。」《儒林外史》第一回:「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漢語大詞典》:敝衣
破旧衣服。亦指穿戴破旧。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 闻之,为微行,敝衣閒步,见 须贾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义理一·丧天真:“予友 刘知县 敬宗 ,一日敝衣草履独行,遇诸涂,予戏曰:‘衣者身之章,毋乃褻乎?’” 清 唐孙华 《有客》诗:“敝衣策蹇卫,怀刺謁公卿。”
《國語辭典》:装束(裝束)  拼音:zhuāng shù
1.整理行装。《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初刻拍案惊奇》卷四:「程元玉再三叹息,仍旧装束好了,主仆取程前行。」
2.穿著打扮。《初刻拍案惊奇》卷四:「面颜也尽标致,只是装束气质,带些武气,却是雄纠纠的。」《老残游记》第二回:「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
《漢語大詞典》:珠缨(珠纓)
(1).串珠的缨络,常作冠纽,头饰。 晋 石崇 《王明君词》:“哀鬱伤五内,泣泪湿珠缨。” 唐 戴叔伦 《白苧词》:“新裁白苧胜红綃,玉佩珠缨金步摇。”《花月痕》第四三回:“许多宫妆侍女……簇拥着两位珠缨蔽面的女神下车。”
(2).喻指晶莹成串之物。 宋 陆游 《蟠龙瀑布》诗:“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此指成串的水珠。
(3).喻指穿戴华贵的人。 明 何景明 《白紵歌》:“珠缨列座琼筵开, 秦 筝慷慨 赵 瑟哀。”
《漢語大詞典》:倒着(倒著)
亦作“ 倒箸 ”。 将衣、帽等倒过来穿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山季伦 ( 山简 )为 荆州 ,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 山公 时一醉,径造 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復能乘骏马,倒箸白接䍦。’”按晋书·山简传引此歌作“倒著”。 元 仇远 《陪戴祖禹泛湖分韵得天字》:“当歌对酒堪肠断,倒著乌巾且醉眠。”
方言。躺着。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我还是要吃饺子。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國語辭典》:巾服  拼音:jīn fú
1.头巾和长衣。泛指官定的士人服饰。《明史。卷六七。舆服志三》:「二十四年,以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命工部制式以进。」《聊斋志异。卷二。红玉》:「试期已迫,巾服尚未复也。」
2.穿戴巾服。清。洪升《长生殿》第一四出:「小生巾服扮李谟上。」
《國語辭典》:披挂(披掛)  拼音:pī guà
1.古人出战时所穿戴的盔甲。《三国演义》第七回:「孙策也全副披挂,挺鎗立马于父侧。」《西游记》第三回:「你这里若有披挂,索性送我一件,一总奉谢。」
2.穿戴上盔甲。《薛仁贵征辽事略》:「薛延陀披挂了,跃马横鎗搦众官百姓。」《水浒传》第五七回:「呼延灼全身披挂,骑了踢雪乌骓马,仗著双鞭,杀奔梁山泊来。」
《國語辭典》:虎而冠  拼音:hǔ ér guàn
老虎虽穿戴人的衣物,但实质上仍俱有老虎凶暴的本性。比喻行为残虐的人。《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杨仆传》:「奸滑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