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空幻  拼音:kōng huàn
虚幻而不真实。如:「现在许多电影,演出外星人的故事,都是空幻的想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话说天下的事,惟有天意最深,天机最巧,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
《國語辭典》:空虚(空虛)  拼音:kōng xū
1.中无所有。《孟子。尽心下》:「不信仁贤,则国空虚。」《红楼梦》第一○七回:「那知道家运一败直到这样。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的了。」
2.今多指内心寂寞无充实感。如:「整日沉迷于逸乐,总会让人的内心感到空虚,浪掷生命。」
《漢語大詞典》:海沤(海漚)
谓海中水泡。《楞严经》卷六:“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佛教用水泡比喻生命的空幻。后以“海沤”比喻事物起灭无常。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漢語大詞典》:浮幻
虚浮空幻。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既云浮幻,何得於真实之中见此浮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驮那羯:“人命危脆,世间浮幻,宜修胜善愿。” 明 张居正 《朱汉水墓》诗:“大块同浮幻,风尘岂息肩。”镜花缘第七回:“此后如弃浮幻,另结良缘,四海之大,岂无际遇?”
分類:虚浮空幻
《漢語大詞典》:幻蕴
佛教语。谓空幻的身心。 唐 权德舆 《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藴之所累也。”参见“ 五藴 ”。
《國語辭典》:五蕴(五蘊)  拼音:wǔ yùn
佛教用语。梵语pañca-skandha的意译。蕴为堆、积聚的意思。佛教称构成人或其他众生的五堆成分为「五蕴」。分别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其中除色蕴之外,其馀皆属精神层面。色指组成身体的物质,受指感觉,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识指认识分别作用。由于每一种蕴,都是由许多分子积聚而成,故称为「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译作「五阴」。
《国语辞典》:太虚幻境(太虚幻境)  拼音:tài xū huàn jìng
比喻虚拟的空幻仙境。《红楼梦》第一回:「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漢語大詞典》:仙山楼阁(仙山樓閣)
史记·封禅书:“自 威 ( 齐威王 )、 宣 ( 齐宣王 )、 燕昭 使人入海求 蓬莱 、 方丈 、 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 勃海 中……盖尝有至者,诸僊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輒引去,终莫能至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縹緲间。楼阁玲瓏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六八:“仙山楼阁寻常事,兜率甘迟十劫生。”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而诗之精深华妙,异境日闢,如游海岛,仙山楼阁,瑶花縞鹤,无非珍奇矣。” 鲁迅 《呐喊·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象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亦作“ 仙山琼阁 ”。琼,美玉。 毛泽东 《念奴娇·鸟儿问答》词:“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国语辞典》:如海一沤(如海一沤)  拼音:rú hǎi yī ōu
好像是海水中的一个泡沫。比喻微小空幻。《楞严经》卷六:「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