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國語辭典》:大鼓书(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漢語大詞典》:扭秧歌
跳秧歌舞。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三段:“他的方法也真多,路上拾个敌人扔的汽油弹空壳,咚咚一敲,领着乘务员扭秧歌。”亦用以喻忽左忽右地前进。 柯原 《小吉普车》诗:“公路弯又弯,吉普开得好,左右扭秧歌,飞机打不着!”参见“ 秧歌 ”。
《國語辭典》:秧歌  拼音:yāng gē
1.一种流行于北方农村间的踏歌。以数人装扮各种人物,踩高蹻而踊歌,或为合唱,或相应答以表演各类故事。后泛称田间工作者所唱的歌。
2.书名。张爱玲著。长篇小说。描写农村生活。
《国语辞典》:秧歌剧(秧歌剧)  拼音:yāng gē jù
一种歌剧。新兴于对日抗战时期。以新编剧本取秧歌形式表演,演出方式简单,并能反映现实。
《漢語大詞典》:伞头(傘頭)
陕北 地区大秧歌舞中领舞领唱的演员。因以所执之伞为道具,故称。 贺敬之 《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 陕北 大秧歌在表演,这雪白的羊肚子毛巾,紫红的腰带,这领唱的伞头,合唱的男女队员……这不是一九四三年的‘红火’情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