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秦腔  拼音:qín qiāng
1.一种流行于西北各省区的板腔体剧种。在同州梆子的基础上,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而成为秦腔。也称为「陕西梆子」。
2.北方梆子的统称。
《漢語大詞典》:西秦腔
古代戏曲剧种名。 明 末 清 初流行于 陕西 、 甘肃 一带。 清 乾隆 间一度在 北京 盛行。有人认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 广东 的西秦戏,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
《国语辞典》:陕西梆子(陕西梆子)  拼音:shǎn xī bāng zi
秦腔的别名。参见「秦腔」条。
分类:秦腔
《國語辭典》:乱弹(亂彈)  拼音:luàn tán
1.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寓有贬意。以多种乐器合奏,纷杂嚣乱。剧词和音乐通俗易解,受众多人民的喜爱。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下》:「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即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也称为「花部」。
2.梆子腔系统的戏曲。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拔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
3.台湾北管戏职业戏班的俗称。参见「北管戏」条。
《漢語大詞典》:踏谣(踏謡)
(1).犹踏歌。 宋 王安石 《送程公辟之豫章》诗:“轻裙利屣列名倡,春风踏謡能断肠。”参见“ 踏謡娘 ”。
(2).弋阳、秦腔中男子扮演的小旦。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踏谣》序:“﹝踏謡:﹞俗名假纤足小旦,屐以弓鞋,覆以裙袴,工者行步自然,不异妇人也。弋阳、秦腔,恒以此示媚。”
《漢語大詞典》:踏谣娘(踏謡娘)
南北朝 及 唐 代散乐。旧唐书·音乐志二:“《踏摇娘》,生於 隋 末。 隋 末 河内 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 河朔 演其曲而被之絃管,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托名》:“《隋唐嘉话》云: 隋 末, 河閒 有人使酒,自号郎中,醉必欧其妻,其妻美而善歌,好事者呼为《踏摇娘》。今转为《踏容娘》也。”
分類:散乐
《漢語大詞典》:遮辩(遮辯)
掩饰辩护。秦腔《游龟山》第八场:“几句话问的我无言遮辩,羞答答低下头不敢多言。”
《国语辞典》:同州梆子  拼音:tóng zhōu bāng zi
戏曲剧种之一。为秦腔的支派,主要流行于陕西同州一带,因此也称为「东部秦腔」、「东路梆子」。起源于明代,以二弦为伴奏乐器,音调特别高亢。
《漢語大詞典》:海票
旧时官府捕人的证件。犹今逮捕证。秦腔《游龟山》第六场:“这有何说,即出海票,捉拿奴才到案。”秦腔《游龟山》第六场:“着房里速出海票一张,即差捕快二班去到 龟山 捉拿你家少爷到案。”
《國語辭典》:山东梆子(山東梆子)  拼音:shān dōng bāng zi
流行于山东一带与河南、河北部分地区的剧种。据说是秦腔或晋剧传入山东后所形成。至今已有三百馀年历史,以梆子腔演唱。伴奏乐器最早使用二弦、三弦,后改用板胡、二胡。戏曲剧目有四百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