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3,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并科
科诏
明科
法科
科调
科折
科试
新科
应科
科仪
科纳
科禁
二科
末科
科差
《国语辞典》:并科(并科)  拼音:bìng kē
对于数罪俱发的犯人,并合施以其所犯各罪的刑罚,称为「并科」。
《漢語大詞典》:科诏(科詔)
(1).法律与诏令。《三国志·魏志·程晓传》:“法造於笔端,不依科詔;狱成於门下,不顾覆讯。”
(2).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每闻科詔下,白汗如流瀋。” 宋 洪迈 《夷坚三志己·李克己井梦》:“ 乐平 梅林 李克己 ,自少攻苦为学,鋭心进取,然未尝登名。 庆元 乙卯,当科詔之下,祈梦於 五显祠 ,连夕无所感。”
《漢語大詞典》:明科
明文规定的法令条规。汉武帝内传:“天禁漏泄,犯违明科,传必其人,授必知真者。”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愚谓宜以 元嘉 二十七年籍为正,更立明科,一听首悔;迷而不返,依制必戮。”
《國語辭典》:法科  拼音:fǎ kē
1.大学分科之一。泛称法学院所属科系。如政治、法律、经济等系。
2.法律。《后汉书。卷四六。郭陈列传。郭躬》:「躬奏谳法科,多所生全。」
《漢語大詞典》:科调(科調)
犹科配。新唐书·张玄素传:“今 东都 未有幸期,前事土木,戚王出藩,又当营构,科调繁仍,失疲人望。” 宋 度正 《中江县重修学宫记》:“始至,适科调繁兴。”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元年:“西事以来, 陕西 困於科调,比於 景祐 以前,民力已减耗三分之二。”
《漢語大詞典》:科折
唐 宋 时代征收赋税,实行权宜折变之法,许以物折物、以物折钱或以钱折物,称为“科折”。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夏绢和买,已非正赋,復有军衣和买;糯米科折,止为省务,復有覆纽价钱。”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三十年﹞五月,詔:‘ 温 、 台 、 处 、 徽 不通水路,其二税物帛,许依折法以银折输,数外妄有科折,计赃定罪。’”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四年:“夏四月,甲申,禁 福建 、两 浙 州县科折盐酒。”
《國語辭典》:科试(科試)  拼音:kē shì
1.唐代的分科考试。有秀才、明经、进士等科。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科试铨衡局,衙参典校厨。」
2.明清科举制度,各省学政周历各府州,从童生中考选秀才及甄试欲应乡试的生员,称为「科试」。《聊斋志异。卷一。叶成》:「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也称为「科考」。
《國語辭典》:新科  拼音:xīn kē
1.新制定的科律。《三国志。卷一二。魏书。何夔传》:「是时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税绵绢。」宋。苏轼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诗:「知君不久留,治行中新科。」
2.科举时代称本年考试及第的人。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五。科场》:「近来新科进士选期未及者,多以给假省亲省墓为辞,得暂归里。」
《韵府拾遗 歌韵》:应科(应科)
汉书翟方进传上以方进所举应科不得用逆诈废正法
分类:应科
《漢語大詞典》:科仪(科儀)
犹科式。 唐 薛逢 《社日游开元观》诗:“浪渍法堂餘像设,水存虚殿半科仪。” 宋 苏辙 《景灵宫奏告雅饰圣祖罢散道场朱表》:“既祇荐於科仪,期永安於像设。”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六·祭江:“﹝先君﹞悯溺 江 人,召黄冠立醮坛於 江 阳第一山,作祭 江 科仪。” 清 王韬 《原道》:“天主教中所有瞻礼、科仪、炼狱、懺悔以及禁嫁娶、茹荤,无以异乎緇流衲子。”
《漢語大詞典》:科纳(科納)
犹科输。宋史·食货志上五:“﹝ 熙寧 ﹞十年,知 彭州 吕陶 奏……自 熙寧 六年施行役法,至今四年,臣本州四县,已有宽剩钱四万八千七百餘贯,今岁又须科纳一万餘贯。”
《漢語大詞典》:科禁
戒律;禁令。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真形宝文,灵宫所贵,此子守求不已,誓以必得,故亏科禁,特以与之。”《后汉书·杜林传》:“宜增科禁,以防其源。” 唐 白居易 《除袁滋襄阳节度制》:“略其科禁,缓其征徭。”
分類:戒律禁令
《骈字类编》:二科
汉书王恭传惟贫困饥寒犯法为非大者群盗小者偷穴不过二科
《漢語大詞典》:末科
谓科举考试及第的最下等。宋史·选举志三:“ 神宗 朝,始立教养、选举宗子之法。保义至秉义,锁试则与京秩,在末科则升甲,取应不过量试注官,所以宠异同姓,不与寒畯等也。”
《國語辭典》:科差  拼音:kē chāi
古代官府按条例科派的徭役和税捐。《水浒传》第一五回:「我虽然不打得大鱼,也省了若干科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