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苏州吴郡人,字平子。举明经,授集贤校书郎,不满秩辄去,侍亲于家。李吉甫为相,擢右补阙,充太子诸王侍读,因著《太子诸王训》十篇。穆宗立,召居禁中,询访朝典。累迁太常卿。宣宗大和年间,以疾请归乡,未至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损之。郑王元懿之后。擢进士,登制科。以言忤时宰李吉甫,流落不偶。吉甫卒,入为监察御史、迁礼部员外郎。穆宗即位,进中书舍人。与李德裕各树党相磨轧凡四十年,搢绅之祸不能解。宣宗即位,贬徙郴州司马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6 字损之,排行七,李唐宗室。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登进士第,宪宗元和三年(808)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累迁驾部郎中、知制诰。十五年拜中书舍人。穆宗长庆三年(823)权知礼部侍郎,四年知贡举,所取多知名士,时称“玉笋班”。改兵部、吏部二侍郎,文宗大和三年(829)拜相。七年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八年复入拜相。九年贬潮州司户,累徙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武宗会昌四年(844)流封州,六年八月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四
宗闵字损之。宗室郑王元懿之后。贞元二十一年进士。穆宗朝为中书舍人。文宗大和二年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累转中书侍郎集贤殿大学士。七年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复为中书侍郎知政事。封襄武县侯。坐交通刘稹流封州。宣宗立。徙郴州司马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福州长乐人,字虔中。懿宗咸通进士,复中宏词科。历校书郎、水部郎中、万年县令。黄巢农民军入长安,授以官,慎思不受,死。有《续孟子》、《伸蒙子》及集。
全唐文·卷八百二
慎思字虔中。长乐人。咸通中进士。复中宏词科。历校书郎水部郎中万年县令。黄巢入长安。迫以伪官。不屈。骂贼死。
刘昌鲁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相州邺人,字安国。唐末明经登第,僖宗时为高州刺史。拒黄巢有功,擢防御使。刘隐据岭南,来攻,大破之,然自度非隐敌,乃归楚马殷,署永顺军节度副使。天成中卒。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昌鲁字安国。相州邺县人。唐末明经登第。释褐项城主簿。累迁尚书郎。乾符中出为高州刺史。迁防御使。为刘䶮所杀。(谨案九国志刘隐入广州遣其弟䶮攻高州昌鲁大败䶮军虑终为所吞乃辇帑库及士卒千馀人归湖南马殷殷奏授永顺军节度副使兼行军司马天成中卒与五代史所载不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五代时莆田人,字文尧,一作福清人,字文饶,号狎鸥翁。唐昭宗乾宁三年进士,又擢弘词科。初为京兆府参军。天祐中以右拾遗受诏册王审知为闽王。后梁太祖开平中复为闽王册礼副使。寻擢福建盐铁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后依审知,遂为闽相,卒。工诗,有《昼锦》、《弘词》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文尧,排行十九,自号狎鸥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昭宗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任京兆府参军。光化三年(900),授右拾遗。天祐元年(904)为册礼使,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后拜谏议大夫。后梁开平三年(909),封王审知为闽王,承赞复为册礼副使。寻擢右谏议大夫、福建盐铁副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留相闽。生平见《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六三、《淳熙三山志》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一〇、《十国春秋》卷九五。承赞工诗,尤以《题槐》、《访建阳马驿僧亚齐》诗著名。辛文房称其诗“高妙”(《唐才子传》卷一〇)。《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翁承赞诗》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又1首。《全唐诗续拾》补6首。
唐诗汇评
翁承赞,生卒年不详,字文尧,晚年自号狎鸥翁,福唐(今福建福清)人。乾宁三年(896)登进士第,又擢宏词科,任京先府参军。天祐元年,昭宗册福州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琅琊郡王,承赞以右拾遗为册礼使。返命,迁户部员外郎、谏议大夫。后梁开平三年,梁太祖册封王审知为闽王,以承赞为册礼副使。寻官守谏议大夫、福建盐铁副使,就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遂依王审知,审知以为相。卒。能诗,与黄滔友善。有《翁承赞诗》一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承赞工诗,体貌甚伟,且诙谐,名动公侯……尝奉使来福州,见友僧亚齐,赠诗云:“萧萧风雨建阳溪,溪畔维舟见亚齐。一轴新诗剑潭北,十年旧识华山西。吟魂惜向江村老,空性元知世路迷。应笑乘轺青琐客,此时无暇听猿啼。”他诗高妙你是。
靳怀德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1017 【介绍】: 宋博州高唐人,本名湘。太宗太平兴国中明法,解褐广安军判官。历通判相、广、沧、莫诸州,又知德、密、邛、沧、曹、澶、陕诸州。真宗咸平中知德州时,契丹入寇,固守城壁,连有诏褒之。为官以强干称,颇多政绩。归阙而卒。
高志宁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四
高志宁(九七一——一○五三),字宗儒,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幼沉敏,博学强记,未冠已能通六经,尤深于《》。咸平中举明经,授安仁尉,调鄠县主簿,历知浔、祁、赵州。仁宗即位,转北京副使,改知沧州,为益利路兵马钤辖,特授宫苑使、达州刺史。告老,以右领军卫大将军致仕。皇祐五年卒,年八十三。著有《周易化源图》。见韩琦《安阳集》卷四七《高公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刘若冲,字叔谦,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八),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八),五年(一○一二),举进士。尝官瑞昌县主簿(同上书卷九○),秘书丞(《淳熙三山志》卷二六)。有《永昌应制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已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金陵人,徙居处州,字昭回。初以书谒翰林学士杨亿,亿以示同列,自是知名。四举进士皆第一。真宗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因事罢,归教弟子百余人。仁宗即位,累除太常丞。藏书数千卷,多手写,能口诵之。有诗文千六百余篇。
全宋诗
周启明,字昭回,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真宗景德间举贤良方正科,罢归。教授乡里子弟百馀人,里人称为处士。仁宗即位,除试助教,特迁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常丞,卒。《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全宋文·卷三○五
周启明,字昭回,金陵人,后居处州(治今浙江丽水西)。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既召,会封泰山,言者谓此科本因灾异访直言,非太平事,遂报罢。归教弟子百馀人,不复有仕进意。里人称为处士。仁宗即位,除试助教,特迁秘书省秘书郎,改太常丞,卒。启明笃学,藏书数千卷,多手自传写,能口诵之。《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4—1050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子高。钱易子。以荫补太庙斋郎,迁大理寺丞。仁宗景祐五年登进士第。以殿中丞为御史台推直官。历通判明州、知润州,迁起居舍人、知谏院。屡有举劾,多见听纳,任言职数有建明。卒于官。
全宋诗
钱彦远(九九四~一○五○),字子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武肃王钱镠之裔,易子。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大理寺丞。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通判明州。庆历六年(一○四六)知润州。累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皇祐二年卒,年五十七。有《谏垣集》十五卷,已佚。事见《苏魏公文集》卷五二《钱起居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七有传。
全宋文·卷四一○
钱彦远(九九四——一○五○),字子高,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钱易子。景祐五年进士。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擢尚书祠部员外郎、知润州。召为右司谏,迁起居舍人、直集贤院、知谏院。皇祐二年冬卒,年五十七。有《谏垣集》三十卷。见苏颂《苏魏公集》卷五二《钱起居神道碑》及《宋史》卷三一七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5—106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贯之。范琪子。仁宗天圣九年进士。历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前后在言职,有闻即言,尝数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当用,又奏数陈执中、王拱辰、李淑、王德用、程戡等罪。其言虽过,而仁宗每优容之。官终直龙图阁、知明州。
全宋诗
范师道(一○○五~一○六三),字贯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进士。知广德县,迁知常州,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直龙图阁,出知明州。嘉祐八年卒,年五十九。有文集五十卷(《吴郡志》卷二六),已佚。《宋史》卷三○二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三八
范师道(一○○五——一○六三),字贯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九年举拔萃科,为抚州判官,后知广德县、通判许州,累迁都官员外郎,至道中擢为御史。嘉皊初,以忤宰相刘沆,出知常州,徙广南东路转运使,改两浙,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知福州。入为三司盐铁副使,加直龙图阁,知明州。嘉皊八年卒,年五十九。师道前后在言责,有闻即言。有奏议二十卷、文集五十卷。见《宋史》卷三○二本传,《吴郡志》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91 【介绍】: 宋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
全宋诗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颖悟,景祐元年举茂材异等,宝元元年又中贤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知制诰,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镇。英宗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寻以父忧免。服阕,以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又历数郡。极论新法之害。数请老,元丰二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谥文定。深识三苏父子,故苏轼终身敬事之。有《乐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乐书》一卷。见王巩《张公行状》(《乐全集》附录),《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樊资深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逢源。少学于司马光。仁宗皇祐初中拔萃科,授潞州别驾。性刚介,博通经史。致仕归,居家力行任恤之惠,救济姻族乡人贫而无食者,又散粟以助无棺木者,二十年中,费以万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86 【介绍】: 宋抚州临川人,字介甫,小字獾郎,号半山。王益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七年,知鄞县,兴修水利,贷谷于民,严整保伍,治绩卓著。历舒州通判、知常州。嘉祐三年,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主张变法改革、培养人才,未被采纳。迁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与神宗意合,乃设置三司条例司,理财整军,力谋富国强兵。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又改革科举、学校制度。七年,因遭司马光、文彦博、韩琦等强烈反对,罢相,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元丰三年,封荆国公。卒谥文。提倡新学,曾与子雱及吕惠卿重释《》、《》、《周官》,为《三经新义》;又撰《字说》,文字训诂亦多与前人不同。主历史变化之说,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诗文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政治抱负,风格雄健峭拔,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集》,一名《王文公文集》,又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老子注》辑本。
全宋诗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历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为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为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为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谥文。著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著《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为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为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證,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为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为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词学图录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封舒国公,改封荆国公。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歌曲》。
全宋文·卷一三六三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及第,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朝历官至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以母丧去职。神宗即位,起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颁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法遭保守势力强烈反对,七年,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复相。九年,再罢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次年封舒国公,元丰三年改封荆国公。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绍圣中,谥曰文。崇宁三年,追封舒王。安石善属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百卷传世。另著有《三经新义》(已佚,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字说》等。《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宝之,名瓘,以字行,号矸轩,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仁宗皇祐间登贤良方正科,官大理寺丞(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一一)。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