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13,分4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科敷
科级
两科
严科
科扰
科拨
金科
科降
十科
科甲
科敛
科罚
大科
科断
三科
《漢語大詞典》:科敷
犹科派。 宋 岳珂 《桯史·大散论赏书》:“假令僕重行科敷,积金至斗,诸军衣粮、犒设支赐之外,若无功效,一钱岂容妄得哉?”宋史·食货志上二:“言者论 浙西 科歛之害,农末殆不聊生……愿重科敷之罪,严贪墨之刑。”
分類:科派
《漢語大詞典》:科级(科級)
科第。 唐 罗隐 《答贺兰友书》:“然僕之所学者,不徒以竞科级於今之人,盖将以窥昔贤之行止,望作者之堂奥。”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裴中令 应举,诣葫芦生问命,未之许,谓无科级之分。” 宋 范仲淹 《谢许让观察使守旧官表》:“窃念臣少游庠序,长登科级,周旋孤宦,了无闻达。”
分類:科第
《骈字类编》:两科(两科)
汉书冯野王传见一律下有又匈奴传自汉兴忠言嘉谋之臣人持所见各 异同然总其要归两科而已缙绅之儒则守和亲介胄之士则言征伐成后汉书律历志两仪既定日月始离初行生分积分 度日行一度一岁而周故为术者各生度法或以九百四十或以八十一法有细觕以生两科其归一也
又宋史选举志绍兴十五年诏分经义诗赋为两科二十七年诏兼习两科 刘禹锡吕温文集序两科连中铓刃愈出奇又宋史赵开传初钱引两科通行才二百五十万有 至是添印至四千一百九十馀万人亦不厌其多价亦不削
《漢語大詞典》:严科(嚴科)
严厉的法律。宋书·隐逸传·翟法赐:“逼以王宪,束以严科。”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首冒严科,为之者竟免刑戮,致之者反蒙嘉嘆。”旧唐书·萧封伦传:“但苞藏之状,死而后发,猥加褒赠,未正严科。”
分類:严厉法律
《國語辭典》:科扰(科擾)  拼音:kē rǎo
利用科派税捐和徭役,欺压人民。《福惠全书。卷三○。庶政部。额外杂办》:「惟是官无染指而严禁里胥科扰,则苏民免谤,其庶几乎?」《石点头。卷三。王本立天涯求父》:「兼之吏胥为奸,生事科扰,一役未完,一役又兴。」
《漢語大詞典》:科拨(科撥)
犹科派。宋史·食货志上二:“ 大观 二年詔:‘天下租赋,科拨支折,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元典章·户部七·钱粮》:“每月五、十五日为头……将科拨包银数目令当该掾史驰驛賫咨发来呈报。”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尚书吏部员外郎 刘大中 宣諭 江南路 还,以举刺官吏、申明利害、平反狱讼,科拨财赋为八册来上。”
分類:科派
《國語辭典》:金科  拼音:jīn kē
1.原指法律条文,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现多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法令、律例,如金科玉律。《南齐书。卷三。武帝本纪》:「威承景历,肃御金科。」《旧唐书。卷三○。音乐志三》:「化光玉镜,讼息金科。」
2.比喻为良好的典范。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徵圣》:「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唐。陈子良 平城县正陈子干诔:「爰参选部,乃任平城,金科是执,玉律逾明。」
分類:法律法令
《漢語大詞典》:科降
谓减少征税数额。宋史·食货志上六:“﹝ 端平 元年﹞八月,以 河南 州军新復,令 江 淮 制置大使司科降米麦一百万石振济。”宋史·理宗纪四:“﹝ 宝祐 四年九月﹞甲寅,监察御史 朱熠 言……边郡则有科降支移,内地则欠经常纳解,欲宽民力,必汰冗员。”
《漢語大詞典》:十科
宋 代科举取士的十项科目。 元祐 元年,据 司马光 《乞以十科举士札子》奏设。名目是:一、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二、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三、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四、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五、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六、学问该博可备顾问科;七、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八、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九、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十、练习法令,能断请谳科。参阅宋史·哲宗纪一宋史·选举志六
《國語辭典》:科甲  拼音:kē jiǎ
汉唐取士,有甲乙等科,后世因称科举为「科甲」。而明清时亦称进士、举人出身为「科甲」。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几年窗下学班马,吾岂匏瓜,指望待一举登科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不是科甲的人,不得当权。」
《國語辭典》:科敛(科斂)  拼音:kē liàn
按定例分派捐款敛财。《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吾虑卫士不法、胥吏科敛,重为民困。」《水浒传》第一二回:「天汉州桥那几个大户,科敛些银两钱物,等候杨志到来。」
《國語辭典》:科罚(科罰)  拼音:kē fá
处以刑罚。《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仇览传》:「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分類:刑罚处罚
《國語辭典》:大科  拼音:dà kē
1.宋朝的科举制度之一科,源自唐代的制举。其科目随天子自定,以待非常之士。至宋朝,「制举」又称为「制科」,也叫「大科」。
2.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所穿著绣有大形团花的袍衫。也作「大窠」。
《國語辭典》:科断(科斷)  拼音:kē duàn
定罪、判决。《旧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货志》:「如违省价,买卖之人,依盗铸钱律文科断。」《唐律。卷二。名例》「若有馀罪及更犯者,听以历任之官当」句下唐。长孙无忌。疏议:「或当罪虽尽而更犯法,未经科断者,听以历任降所不至告身,以次当之。」
分類:论处判决
《漢語大詞典》:三科
(1).三品;三等。 汉 班固 《白虎通·寿命》:“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汉书·孔光传:“是博士选三科,高为尚书,次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久次补诸侯太傅。”
(2).三个科段,三个段落。参见“ 三科九旨 ”。
(3).三次科考。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此人胸藏锦綉,腹隐珠璣,奈时运不通,三科不第。”
元 杂剧用语。表示某种动作重复多次。
《漢語大詞典》:三科九旨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 、 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 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 ,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絶。’”按:三世指 夏 、 殷 、 周 ,三统指 夏 为人统, 殷 为地统, 周 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