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
【佛学次第统编】
戒分四科: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也。
一、戒法 如来所制之法,是为戒法。
二、戒体 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是为戒体。
三、戒行 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是为戒行。
四、戒相 诸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是为戒相。
戒分四科: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也。
一、戒法 如来所制之法,是为戒法。
二、戒体 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是为戒体。
三、戒行 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是为戒行。
四、戒相 诸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是为戒相。
蕴处界三科相摄
【佛学次第统编】
如论云:
一、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
二、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
三、馀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五蕴) (十二入) (十八界)
┌眼┐ ┌眼
│耳│ │耳
色─色───┬→┤鼻├─────┤鼻
│ │舌│ │舌
↓ └身┘ └身
┌│→─意───┬───意
┌受┐ ↑│ ┌色┐ ↓ ┌色
│想│ ││ │声│ │ │声
名┤ ├┐│├→┤香├─→↓→─┤香
│行┘│↑│ │味│ │ │味
└识→↓┘↓ └触┘ │ └触
无 为─┴→┴→─法──→↓→──法
│ ┌眼识
│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如论云:
一、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
二、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
三、馀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五蕴) (十二入) (十八界)
┌眼┐ ┌眼
│耳│ │耳
色─色───┬→┤鼻├─────┤鼻
│ │舌│ │舌
↓ └身┘ └身
┌│→─意───┬───意
┌受┐ ↑│ ┌色┐ ↓ ┌色
│想│ ││ │声│ │ │声
名┤ ├┐│├→┤香├─→↓→─┤香
│行┘│↑│ │味│ │ │味
└识→↓┘↓ └触┘ │ └触
无 为─┴→┴→─法──→↓→──法
│ ┌眼识
│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
三分科经──亲光三分科经
【三藏法数】
(出佛地论)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分三分也。
〔一、教起因缘分〕,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分〕,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三、依教奉行分〕,谓闻圣教所说,时众信受奉行。此佛地经,从薄伽梵说是经已,至经尽,文即依教奉行分。
(出佛地论)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分三分也。
〔一、教起因缘分〕,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分〕,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三、依教奉行分〕,谓闻圣教所说,时众信受奉行。此佛地经,从薄伽梵说是经已,至经尽,文即依教奉行分。
杂科
【三藏法数】
杂者,不一也。谓前九科,各专一事;至此一科,则兼前九科进修之事,傍及世间经书,治世语言,礼乐文章,制度典故,无不兼通也。
杂者,不一也。谓前九科,各专一事;至此一科,则兼前九科进修之事,傍及世间经书,治世语言,礼乐文章,制度典故,无不兼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