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开选(開選)
指古时开科考选士人。后汉书·郑弘传:“ 弘 奏以为臺职虽尊,而酬赏甚薄,至於开选,多无乐者。”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喜闻 东京 开选,一心要去应举,特到堂中,禀知父母。”
《漢語大詞典》:高掇
科考高中。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宰相子应举:“其长子 沈泰鸿 ,有声诸生间,人皆以高掇期之。” 明 阮大铖 《燕子笺·偕征》:“二位相公风采,也比往常大不相同,今科必定一齐高掇了。”
分類:科考高中
《漢語大詞典》:玉蟾宫
本指月宫。后称科考中式为入玉蟾宫。 唐 李咸用 《春风》诗:“年年三十骑,飘入玉蟾宫。”按, 唐 制,每年取进士三十人。
《國語辭典》:发甲(發甲)  拼音:fā jiǎ
科举考试,考中甲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生来有福分的,随他文学低浅,也会发科发甲。」
《漢語大詞典》:内试(内試)
指科考中的殿试。 唐 齐己 《同光岁送人及第东归》诗:“春官如 白傅 ,内试似 文皇 。”
《漢語大詞典》:武考
科举制度中的武科考试。《文明小史》第二回:“只因他过於巴结洋人,擅停武考,以致他们欲归不得,要考不能,不免心生怨望。”
《漢語大詞典》:武试(武試)
武科考试。《清会典·兵部十·武库清吏司》:“凡武试,曰马科,曰步射,曰技勇,皆试於外场;曰武经,则於内塲试焉。”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武试始於 宋 庆历 间,以 阮逸 为武学諭。”参见“ 武科 ”。
《國語辭典》:武科  拼音:wǔ kē
旧时选拔武官的科举考试。唐武则天长安二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袭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清光绪二十七年废止。
《漢語大詞典》:科岁(科歲)
指科考和岁考。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有了这一场结局,将来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罢。”
分類:科考岁考
《漢語大詞典》:考具
科考时必备的用具。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八:“ 彭 述宫詹之意,且笑曰:‘无力措办考具。’”《孽海花》第五回:“到了大考这日, 雯青 天不亮就赶进内城,到 东华门 下车,背着考具,一逕上 保和殿 来。”
《漢語大詞典》:闱姓(闈姓)
科考中式者的姓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那絶不是赌具,落了 广东 人的手,也要拏来赌,岂不奇么?像那个闈姓,人家好好的考试,他却借着他去做输赢!”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四节:“吾 粤 自前督 南皮 张公 改闈姓为正餉, 合肥 李公 改番摊杂赌为正餉以来,生计界日益蹙。”
《漢語大詞典》:武乡试(武鄉試)
明 清 两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武科考试。《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 顺治 二年题准:武乡试定於子、午、卯、酉年十月举行,各省武生,该州县给文由布政司造册,汇送监临主考官考试,照额取中。”参阅《清文献通考·选举七》
《漢語大詞典》:武会试(武會試)
明 清 时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武科考试。续文献通考·选举六:“﹝ 明神宗 万历 ﹞三十八年,定武会试进士额以百名为率。”《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 顺治 二年题准:武会试定於辰、戌、丑、未年举行,揭榜之日,由兵部堂官携印入场鈐榜,张挂部前。”
《漢語大詞典》:同学究出身(同學究出身)
唐 宋 科举均有学究科。 宋 代学究科考试及格而等第次于学究出身者,称为同学究出身。亦有未经科举而恩赐此称的。 宋 曾巩 《秘书少监陈公神道碑铭》:“子五人,曰 儼 ,尚书比部员外郎……曰 伟 ,同学究出身。”宋史·太祖纪三:“辛卯,赐布衣 王泽方 同学究出身。”宋史·选举志二:“是秋,四方士集行在,帝亲策于 集英殿 ,第为五等,赐正奏名 李易 以下四百五十一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学究出身、同出身。”
《国语辞典》:扇牌  拼音:shàn pái
清代科考时,常在纸牌上提示考生立论的方向,传阅于各号。这种纸牌,称为「扇牌」。《文明小史》第一四回:「贾平泉道:『出题之后,学院有扇牌出来,是叫人从时务上立论,不必拘定制艺成格。』」
《漢語大詞典》:榜运(榜運)
指科考每榜人才的际遇、机运。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一:“公又谓余曰:‘丁未前庚戌一科耳,然丁未翰林入任卿贰,出任封疆者数人矣,庚戌何落寞如此?岂所谓榜运乎!’余曰:‘榜则何运之有,存乎人耳。丁未有老前辈一人,榜运安得不佳。庚戌有学生一人,榜运安得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