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佛种性
二种妄见
四相之二种
五种死相
二种九横死
四种报
二种身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三种涅槃
烦恼差别五种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三皈之二种
三种病缘
三种鬼神魔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阿含经佛种性
二种妄见
四相之二种
五种死相
二种九横死
四种报
二种身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三种涅槃
烦恼差别五种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三皈之二种
三种病缘
三种鬼神魔
四种阿含经
【佛学常见辞汇】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佛种性
【佛学常见辞汇】
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
能生佛果的种子体性。
二种妄见
【佛学次第统编】
因同别二业,所以感同别二种妄见:一同分妄见,二别业妄见。
一、同分妄见 众人同业所感,如一国人同见瘴恶不详之事。
二、别业妄见 一人别业所感,如病目人,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因同别二业,所以感同别二种妄见:一同分妄见,二别业妄见。
一、同分妄见 众人同业所感,如一国人同见瘴恶不详之事。
二、别业妄见 一人别业所感,如病目人,夜见灯光,别有圆影。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一、别业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二、同分妄见〕,谓诸众生迷失真性,同见一切虚妄境界,同受苦乐,同业所感。譬如一国之人,同见瘴恶不祥之事,是名同分妄见。
四相之二种
【佛学次第统编】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
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生住异灭之四相,有二种之分别:一者期四相,二者刹那生灭。
一者、一期四相 一期四相者,一期间之四相,亦名粗显四相,有有情无情二别:
一、有情一期四相 谓生、老、病、死。
二、无情一期四相 谓成、住、坏、空。
二者、刹那生灭 即刹那四相,亦名细微四相。即于一刹那中,具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五种死相
【佛学次第统编】
人死时面上现五种色可辨其趣处:
一、黑色地狱相。 二、青色畜生相。 三、黄色饿鬼相。
四、常色人相。 五、鲜花色天相。
人死时面上现五种色可辨其趣处:
一、黑色地狱相。 二、青色畜生相。 三、黄色饿鬼相。
四、常色人相。 五、鲜花色天相。
二种九横死
【佛学次第统编】
人死虽不能免,而死有正不正。不正之死,是为横死。横死有二种:一、不定横死。二、决定横死。如九横经言:「不定九种横死。」如药师经言:「决定九种横死。」
一、不定九种横死 不定者,谓非由定业,但由自召,非命横死耳。
一、不应饭而饭 食不可意,满腹不调,更食。
二、不量食 贪食不知节量。
三、不习食 至他处不知食性,便强食。
四、不出食 食未消复食。
五、止熟 强制大小便。
六、不持戒 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
七、近恶知识 心怀不善,近之时遭危害。
八、入里不时 入城市及人家非其时等。
九、可避不避 奔牛、逸马、车、醉人、恶犬等。
二、决定九种横死 决定者,谓由先世罪业,应受果报,乃是定业也。
一、得病无医。 二、国法诛戮。 三、非人夺精气。
四、火焚。 五、水溺。 六、恶兽啖。
七、堕山崖。 八、毒药咒诅。 九、饥渴所困。
人死虽不能免,而死有正不正。不正之死,是为横死。横死有二种:一、不定横死。二、决定横死。如九横经言:「不定九种横死。」如药师经言:「决定九种横死。」
一、不定九种横死 不定者,谓非由定业,但由自召,非命横死耳。
一、不应饭而饭 食不可意,满腹不调,更食。
二、不量食 贪食不知节量。
三、不习食 至他处不知食性,便强食。
四、不出食 食未消复食。
五、止熟 强制大小便。
六、不持戒 犯五戒成疾,及遭官法等。
七、近恶知识 心怀不善,近之时遭危害。
八、入里不时 入城市及人家非其时等。
九、可避不避 奔牛、逸马、车、醉人、恶犬等。
二、决定九种横死 决定者,谓由先世罪业,应受果报,乃是定业也。
一、得病无医。 二、国法诛戮。 三、非人夺精气。
四、火焚。 五、水溺。 六、恶兽啖。
七、堕山崖。 八、毒药咒诅。 九、饥渴所困。
四种报
【佛学次第统编】
或分为四种业报。
一、现报 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果报也。
二、生报 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
三、后报 后报者,谓今生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
四、无报 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
或分为四种业报。
一、现报 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果报也。
二、生报 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
三、后报 后报者,谓今生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
四、无报 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
二种身
【佛学次第统编】
报境不外乎二,所谓依报正报是也。依正二者,亦即身土。兹言身之分别,凡圣不同。先述凡夫二乘之身,次论佛身。凡夫二乘之身,即二种身。二种身者,谓分段身、变易身。
一、分段身 界内凡夫,身有分段,名分段身。
二、变易身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名变易身。
报境不外乎二,所谓依报正报是也。依正二者,亦即身土。兹言身之分别,凡圣不同。先述凡夫二乘之身,次论佛身。凡夫二乘之身,即二种身。二种身者,谓分段身、变易身。
一、分段身 界内凡夫,身有分段,名分段身。
二、变易身 界外三乘,因移果易,名变易身。
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佛学次第统编】
一、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藏世界之中心。
二、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围绕,东方离垢焰起,顺次右旋而为一周。
一、离垢焰 六、莲花因
二、无尽光 七、宝香藏
三、宝焰光 八、宝庄严
四、帝青宝 九、金刚宝
五、金刚轮 十、天城宝
三、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严世界之中心,而华藏世界,凡有一百一十一香水海,皆重重围绕此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一、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藏世界之中心。
二、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最近之十浮幢佛刹围绕,东方离垢焰起,顺次右旋而为一周。
一、离垢焰 六、莲花因
二、无尽光 七、宝香藏
三、宝焰光 八、宝庄严
四、帝青宝 九、金刚宝
五、金刚轮 十、天城宝
三、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在华严世界之中心,而华藏世界,凡有一百一十一香水海,皆重重围绕此遍照十方炽然世界种。
三种涅槃
【佛学次第统编】
约大乘义立说,有三种涅槃:
一、性净涅槃 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
二、圆净涅槃 智极故名圆,惑尽故名净。据性而言,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
三、方便净涅槃 方便犹善巧也。谓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约大乘义立说,有三种涅槃:
一、性净涅槃 谓诸法实相之理,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不生不灭,名性净涅槃。
二、圆净涅槃 智极故名圆,惑尽故名净。据性而言,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智若契理,惑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
三、方便净涅槃 方便犹善巧也。谓智能契理,即照群机。照必垂应,机感即生。此生非生,机缘既尽。应身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烦恼差别五种
【佛学次第统编】
诸烦恼由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说为五种,所谓九结、三缚、随眠、随烦恼、十缠,分述如次。
诸烦恼由结、缚、随眠、随烦恼、缠、义差别故,说为五种,所谓九结、三缚、随眠、随烦恼、十缠,分述如次。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十二因缘有生灭二种观法:
一、生观者
一、无明缘行 二、行缘识 三、识缘名色 四、名色缘六入
五、六入缘触 六、触缘受 七、受缘爱 八、爱缘取
九、取缘有 十、有缘生 十一、生缘老死
二、灭观者
一、无明灭则行灭 二、行灭则识灭 三、识灭则名色灭
四、名色灭则六入灭 五、六入灭则触灭 六、触灭则受灭
七、受灭则爱灭 八、爱灭则取灭 九、取灭则有灭
十、有灭则生灭 十一、生灭则老死灭
十二因缘生灭二种观法
┌无明──────┬─惑迷
┌过去二因 ┤ │
│ └行────┐ │
│ ┌识──┐ ↓ │
│ │名色─┤ │ │
│ ┌五果┤六入─┤ │ ↑
│ │ │触──┤ ├──→─业染
三世十二因果┤现在┤ └受──┤ ↑ ↑
│ │ ┌爱─→↓→↑→─┤
│ └三因┤取─→↓→↑→─┘
│ └有─→↓→┘
│ ┌生──┤
└未来二果 ┤ ├──────苦报
└死──┘
(二世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现在十支┤六入
│ │触
│ │受
│ │爱
二世十二因缘 ┤ │取
│ └有
│ ┌生
└末来二支┤
└老死
三皈之二种
【佛学次第统编】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戒等,每先受三皈,曰重受三皈。
三皈戒有二称:
一、翻邪三皈 翻从来之邪信,初入佛道受三皈,曰翻邪三皈。
二、重受三皈 其受五戒八戒等,每先受三皈,曰重受三皈。
三种病缘
【佛学次第统编】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
得病有三种因缘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
二者、鬼神所作得病。
三者、业报得病。
三种鬼神魔
【佛学次第统编】
鬼神魔有三种:
一、精魅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识别。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二、堆剔鬼 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剌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或诵戒本,如是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馀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三、魔恼 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
一、作违情事 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
二、作顺情事 则可爱五尘,令人心著。
三、非违非顺事 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魔能现诸形相,恼乱行人,障蔽禅定;若不预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进,而道业难成矣。
〔一、精媚鬼〕,谓精神变化厌媚于人也。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馀时之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也。
〔二、惕鬼〕(音堆,惕音剔。)惕即恶夜叉。摩诃止观云:拘那含佛末法之时,有一比丘,好恼乱众僧,为众摈出,遂发恶誓,常恼坐禅之人。此鬼亦作种种形貌,或如虫类缘人头面钻刺之状,或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等辈,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兼诵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无能恼乱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摩诃,华言大。拘那含,梵语具云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三、魔罗鬼〕,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以能夺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一、违情之事,即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师子罗刹等类;二、顺情之事,即美色娇声,可爱五尘,及父母等形相之类;三、非违非顺之事,即寻常所见五尘等类。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爱著,皆能动乱行人之心,而使禅定不得发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鬼神魔有三种:
一、精魅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女老宿之形,乃至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识别。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二、堆剔鬼 亦作种种恼触行人,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剌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或诵戒本,如是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馀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三、魔恼 是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
一、作违情事 则可畏五尘,令人恐惧。
二、作顺情事 则可爱五尘,令人心著。
三、非违非顺事 则平等五尘,动乱行者。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魔能现诸形相,恼乱行人,障蔽禅定;若不预善分别,以祛除之,则使魔得其便,身心恐怖,有妨精进,而道业难成矣。
〔一、精媚鬼〕,谓精神变化厌媚于人也。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馀时之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也。
〔二、惕鬼〕(音堆,惕音剔。)惕即恶夜叉。摩诃止观云:拘那含佛末法之时,有一比丘,好恼乱众僧,为众摈出,遂发恶誓,常恼坐禅之人。此鬼亦作种种形貌,或如虫类缘人头面钻刺之状,或抱持于人,或复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等辈,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兼诵戒律以除却之。彼鬼即便退去,无能恼乱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梵语摩诃,华言大。拘那含,梵语具云拘那含牟尼,华言金寂。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三、魔罗鬼〕,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以能夺行人智慧之命故也。此鬼多作三种形相,恼乱行人。一、违情之事,即丑色恶声等可畏五尘,及虎狼师子罗刹等类;二、顺情之事,即美色娇声,可爱五尘,及父母等形相之类;三、非违非顺之事,即寻常所见五尘等类。以上三事,或令怖畏,或令爱著,皆能动乱行人之心,而使禅定不得发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