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挑闪(挑闪)  拼音:tiāo shǎn
一种民间的说唱艺术。如宋代的讲史,元代的平话以及评话、弹词等。宋。罗烨《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引子》:「小说者流,出于机戒之官,遂分百官记录之司。由是有说者纵横四海,驰骋百家。……或名演史,或谓合生,或称舌耕,或作挑闪,皆有所据,不敢谬言。」也称为「说书」。
《国语辞典》:安太岁(安太岁)  拼音:ān tài suì
一种民间习俗。根据民间道士的说法,与当年「太岁神」对冲的人,会有大凶降临,化解之道,即请庙公将其姓名安置在供奉「太岁神」的神龛上,或在家中贴上太岁符,每逢初一、十五,还要祭祀拜神。
《国语辞典》:花棒舞  拼音:huā bàng wǔ
一种民间舞蹈。参见「霸王鞭」条。
《国语辞典》:花棍舞  拼音:huā gùn wǔ
一种民间舞蹈。参见「霸王鞭」条。
《国语辞典》:旱船舞  拼音:hàn chuán wǔ
一种民俗舞蹈。用纸或竹片等扎成彩船,一人在船中摇幌,一人在船外戏弄。参见「跑旱船」条。
《国语辞典》:斗牛阵(斗牛阵)  拼音:dòu niú zhèn
一种民俗表演阵式。演出者扮假牛,模仿水牛互斗的场面,配上锣鼓,喧哗热闹。如:「今年庙会活动,斗牛阵的演出最为精彩。」也称为「牵牛阵」。
《国语辞典》:柳腔  拼音:liǔ qiāng
一种民间小唱的腔调。由本肘鼓演变而成。其乐调细腻柔和,悲调凄凉哀怨,花调欢快活泼。唱腔的板类有慢板、快板、原板、二六、南锣、娃娃等。其特点为慢板和快板后,均有器乐过门垛子,以唢呐吹奏。
《国语辞典》:弄甏  拼音:nòng pèng
一种民俗杂技。即耍坛子。耍弄时,用手抓起磁坛,在空中转动,使盘旋于腰腹或两腋两股之间。清。顾禄《清嘉录。卷一。新年》:「置磁甏于拳,以手空中抓之,令盘旋腰腹及两腋两股,倏起倏落,谓之『弄甏』。」
《国语辞典》:画糖(画糖)  拼音:huà táng
一种民俗技艺。将砂糖熬成糖浆,倒在抹有沙拉油的铜制板片上,再于其上画出图形线条,剥离铜板后贴上竹签,即完成。如:「画糖可看又可吃,极受小孩子喜欢。」
《国语辞典》:祭王爷(祭王爷)  拼音:jì wáng yé
一种民俗活动。王爷,原为对瘟神的尊称。旧时因医药不发达而瘟疫时起,众人会以作醮的方式来祭拜俗称「王爷」的瘟疫神。祭典中会将上载神像、插旌旗、舰首高挂长幡、舱内载满各种祭品的王船,或放流海上,或焚烧焦化,象徵已将瘟神送走。后来随著时代环境的改变,「祭王爷」已不限定在送瘟神,更著重在防邪治祟、保境佑民的功能。并逐渐扩大为祭拜各种代玉皇大帝巡察人间善恶的代天巡狩王爷、千岁。俗称为「建王醮」。
《国语辞典》:中幡会(中幡会)  拼音:zhōng fān huì
一种民俗技艺表演活动。流行于北京等地区。「幡」是旗帜的一种,「中幡」则为一种装饰华丽,既具有仪仗特色;又用于比赛的旗帜。经常会在竿顶上饰有一层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舞出许多花样。原为皇室仪仗队的表演活动,后演变成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
《国语辞典》:卖豆腐(卖豆腐)  拼音:mài dòu fǔ
一种民间传统的行业。业者必须在午夜即开始制作,次日清晨才能有新鲜的豆腐卖。是一项本少利多的辛苦行业。如:「这家卖豆腐的老闆,已经是第三代了。」
《国语辞典》:龙舟歌(龙舟歌)  拼音:lóng zhōu gē
一种民间曲艺。流行于广东,乃水上渡船卖唱者演唱的曲谣。歌词以七字句为主,内容多述民间传说或社会新闻。现存有百馀种短篇曲子。
《国语辞典》:假处分(假处分)  拼音:jiǎ chǔ fèn
一种民事诉讼法的保全程序。当事人在起诉前或诉讼进行中,为免将来无法强制执行,得于判决确定前,针对金钱请求以外的东西,向法院声请假处分,以停止移动、变更、藏匿诉讼目的物,称为「假处分」。
《国语辞典》:金钱棒(金钱棒)  拼音:jīn qián bàng
一种民间舞蹈用的彩色短棒。参见「霸王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