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秋战(秋戰)
(1).指秋季防御外族骚扰边境的战事。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春耕事秋战,戎马去封陲。”
(2).指秋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周克昌:“逾年,秋战而捷, 周 益慰。”
《国语辞典》:兰陵(兰陵)  拼音:lán líng
1.郡名。春秋战国时楚地,故城约在今山东省峄县东。荀况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即此地。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山东三。衮州府。峄县》。
2.县名。今江苏省武进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五。江南七。常州府。武进县》:「兰陵城,府西北六十里,晋大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界内。」
《漢語大詞典》:古篆
指篆书。有大篆、小篆,通行于 春秋战国 及 秦 代,故称古篆。 明 文徵明 《题黄应龙》诗:“古篆依稀 赣州 字,先 宋 流传非一日。”镜花缘第四九回:“他所抄之字不知可是古篆?”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颂敦铭》:“铭文十五行,凡古篆一百五十二字。”
《國語辭典》:墨子  拼音:mò zǐ
1.战国时鲁人墨翟。参见「墨翟」条。
2.书名。墨家思想的代表著作。传为战国宋墨翟撰,十五卷。注者以孙诒让閒诂最为详审。
《國語辭典》:左师(左師)  拼音:zuǒ shī
职官名。春秋时代宋赵等国执政官名。《左传。僖公九年》:「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漢語大詞典》:秋鼙
秋战中的鼙鼓声。 唐 孟郊 《猛将吟》:“秋鼙无退声,夜剑不隐光。”
《国语辞典》:巴陵郡  拼音:bā líng jùn
郡名。春秋战国时楚地,刘宋时置巴陵郡,后改称岳州,即今湖南省岳阳县。
《国语辞典》:先秦诸子(先秦诸子)  拼音:xiān qín zhū zǐ
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重心由王官转往民间,孔子、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统称为「先秦诸子」。
《国语辞典》:郑卫桑间(郑卫桑间)  拼音:zhèng wèi sāng jiān
语本《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指春秋战国时代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儒家斥为淫声,靡靡之乐。《文选。李斯。上书秦始皇》:「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国语辞典》:郑卫之女(郑卫之女)  拼音:zhèng wèi zhī nǚ
春秋战国时代,郑、卫两国风俗音乐淫靡。「郑卫之女」本指郑卫两国的美女,后称美艳、豪放的女子。秦。李斯〈谏逐客书〉:「郑卫之女,不充后宫。」
《国语辞典》:郑卫之曲(郑卫之曲)  拼音:zhèng wèi zhī qǔ
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汉。荀悦《前汉纪。卷一九。宣帝纪三》:「臣闻秦王好淫声,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曲。」也作「郑卫之声」、「郑卫之音」。
《国语辞典》:郑卫之声(郑卫之声)  拼音:zhèng wèi zhī shēng
本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赞曰》:「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而风一;犹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戏乎!」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子云所谓『先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者也。」也作「郑卫之曲」、「郑卫之音」。
《国语辞典》:贝纹(贝纹)  拼音:bèi wén
贝壳上的纹路。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多采之,因指称瓷、铜等器皿上之贝壳之纹路。
《国语辞典》:百家齐鸣(百家齐鸣)  拼音:bǎi jiā qí míng
1.春秋战国时代,一时之间出现九流十家等各种不同思想流派发表见解的景象。
2.泛指各种言论思想的蓬勃展现。如:「学术若要进步就是需要百家齐鸣,互相切磋。」
《国语辞典》:百家诸子(百家诸子)  拼音:bǎi jiā zhū zǐ
泛指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各家学说。也作「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