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5—518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彦达。梁武帝弟。初仕齐为著作佐郎。从萧衍起兵反齐,为南徐州刺史。入梁,封安成郡王。值岁饥,以私财赡百姓,济活甚多。累迁江、荆、郢、定诸州刺史。武帝天监七年,巴陵马营蛮沿江反抗甚烈,秀为荆州刺史,派兵镇绥。性喜学术,搜集经记,曾招学士刘孝标,使撰《类苑》,书未及毕,已行于世。官至雍州刺史。卒后,诏许其故吏奏请,为立墓碑。时高才游其门者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各制其文,咸称实录,遂四碑并建。
全梁文·卷二十二
秀字彦达,武帝第七子。仕齐,为著作佐郎,迁后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武帝举义,以为辅国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南东海太守,授使持节南徐州刺史。及受禅,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王,征领石头戍,加散骑常侍。进号右将军,加领军中书令。出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迁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迁号安西将军。征为侍中、中卫将军,复出为郢州刺史。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天监十七年死,赠侍中、司空,谥曰康王。
席希秀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人。《隋书·经籍志》载其有《辨林》二卷。
徐希秀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南琅邪开阳人。徐爰子。娴篆隶,曾书正觉寺、禅灵寺二碑。官至淮南太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1—522 【介绍】: 南朝梁南阳宛人,字文逸。少仕州为治中从事史,后为建安王别驾。寻去职归山,居于东林寺。博涉群书,尤精释典,善谈论,工隶书,远近归慕,赴之如市。
萧昭秀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3—498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怀尚。萧长懋子。初为宁朔将军,济阳太守。齐海陵王立,由荆州刺史征为车骑将军,卫京师。明帝建武二年,封巴陵王。永泰元年为明帝所杀。
元树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5—532 【介绍】: 南朝梁时人,鲜卑族,字君立,一字秀和。北魏献文帝孙,咸阳王元禧子。初仕魏为宗正卿。属尔朱荣乱,以梁武帝天监八年归梁,封邺王,拜散骑常侍,累官郢州刺史、侍中、镇北将军、都督北讨诸军事。普通中,曾数次率军破魏建陵、寿阳等城。中大通四年伐魏,拔谯城。魏援军至,围树。城陷被执,发愤而卒。
全梁文·卷六十三
树字秀和。(《梁书》作「君立」。)魏咸阳王禧第六子,仕魏为宗正卿。天监八年来降,封魏郡王,改封邺王,拜员外散骑常侍。普通中为平北将军北青兖二州刺史,率众迎无法僧,还迁持节督郢司霍三州诸军事、云麾将军、郢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安西将军。中大通中徵侍中镇右将军,出为使持节镇北将军都督北讨诸军事,进据谯城,为魏将杜德所擒,死于永宁佛寺。魏孝静时,追赠侍中、都督青徐兖扬豫五州诸军事、太师、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太原祁人。王茂子。居丧无礼,为有司所奏,徙越州。诏留广州。与魏降人杜景欲袭州城,刺史萧昂讨而斩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7—560 【介绍】: 南朝陈吴兴东迁人,字方秀。梁末,仕至武陵国侍郎。陈霸先(陈武帝)在广州,颖深自结托。数从征伐,从克元景仲,平蔡路养、李迁仕,皆有功。霸先讨侯景,以颖知留府事。后又从霸先袭王僧辩,讨杜龛。梁时官至散骑常侍,兼丹阳尹。入陈,兼左卫将军,除吴兴太守。卒谥壮。
郭秀 朝代:东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魏范阳涿人。事高欢为行台右丞,得亲宠,多受赂遗。忌杨愔,诳胁令其逃亡。遇疾,高欢问所欲官,乃启为七兵尚书,除书未至而卒。死后,愔还,高欢遂追忿之。
全后魏文·卷五十五
秀字季素,范阳涿郡人。为高欢行台左丞,进七兵尚书,未拜,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3—604 【介绍】: 字元秀,小字黄奴。南朝陈宣帝长子。在位时,大建宫室,终日与宠妃词臣游宴,不问政事,制作艳词,被以新声,如《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自恃长江天堑,隋军大举南下,仍纵酒赋诗不辍。隋军入建康,俘送长安,诗酒如故,隋文帝言其“全无心肝”。病死洛阳。谥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全陈文·卷四
后主讳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宣帝长子。天嘉三年,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立为皇太子。十四年正月即位,改元二,至德、祯明,在位七年,灭于隋。仁寿四年薨于洛阳,追赠大将军,封长城县公,谥曰炀,有集三十九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18 【介绍】: 隋宗室。文帝第四子。文帝开皇初立为越王,改封蜀王,镇蜀。善武艺,有胆识,为朝臣所惮。奢侈无度。及杨勇被谗废,意甚不平。杨广既为太子,恐秀为变,乃阴令杨素构成其罪,废为庶人。囚禁内侍省,炀帝即位,禁锢如初。宇文化及之乱欲立秀为帝,群议不许。遂杀之,并及其诸子。
全隋文·卷八
秀,文帝第四子。开皇元年,封越王。寻徙封蜀王,拜柱国、益州刺史,进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罢还,为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寻复镇蜀。仁寿二年,徵还,废为庶人,幽内侍省。炀帝即位,禁锢如初。宇文化及行弑,并遇害。
陈子秀 朝代:

人物简介

全隋文·卷二十八
子秀,荆州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著有《管弦记》十卷。
牛秀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濮州人,字进达,以字显。太宗贞观十二年,为阔水道行军总管,与吐蕃战于松州,败之。十四年,为交河道行军总管。二十一年,为青丘道行军大总管,从伐高丽,下石城。官至幽州都督,封琅玡郡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06—706 【介绍】: 唐僧。汴州尉氏人。禅宗北宗创始人。俗姓李。少览经史,博学多闻。后出家师禅宗五祖弘忍于蕲州双峰山东山寺。弘忍卒,传法于荆州当阳山玉泉寺,学人甚众。倡“渐悟”禅学。九十余岁时,武则天召至洛阳,又至长安内道场,亲加礼拜。卒谥大通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间在洛阳受戒。50岁时至蕲州双峰东山寺,嗣禅宗五祖弘忍。历6年,升为上座僧。高宗咸亨间,弘忍命门人作偈以明禅旨,神秀所作,弘忍以为未尽,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历20余年,开禅门北宗一派。武后久视元年(700)召至洛阳,住内道场。卒谥大通禅师。《旧唐书》有传。《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外编》收此诗偈。
全唐诗续补遗
神秀,开封尉氏李氏子。师黄梅弘忍(谥大满)禅师,奉楞伽为心要,为北宗之祖,亦称六祖。住荆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异之。神龙二年卒,年百馀岁。谥大通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生洛阳尉氏。李氏。小年从师薙染受法。后值忍大师于蕲州东山双峰寺。开示心要。叹曰此吾志也。敢不力。虽躬事樵汲。无所惮。会有行者慧能。竟得从上诸祖表信衣钵于大师。而大师遽亦示寂。于是秀往居江陵之当阳山。以阐化导众。四海禅侣。向风而靡。则天闻其名。诏肩舆赴阙。入内道场。躬拜跪。执弟子礼。供施丰缛。以致崇重道德之意。仍诏于前所居地。建后度门寺。当是时。王公贵人。逮夫士庶。皆屣履造庭。伏谒听训诲。方能公禅师以承嗣之嫡。留韶阳。秀因累疏举荐。以为其操履之素。出已上。当必召以淑天下。不宜捐弃裔土。使本朝有轻教。名宜手牍喻上指于能公。中宗朝尤进言不已。然能公终莫之动也。语载能禅师传。神龙二年。秀卒。名士达官之服丧会葬者不可胜纪。岐王范。燕公张说。徵士卢鸿。各为碑诛。门人普寂义福克绍宗绪。诏谥大通中宗朝。又诏以旧邸。为报恩寺。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磨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世相传付。航海而来。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达磨贵传径门心要。机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寻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门徒发其冢。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秀既事忍。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厖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徵之。终不能起。谓使者曰。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了不度大庾岭而终。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诏赐谥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岐王范燕国公张说。徵士卢鸿各为碑诔。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盖宗先师之道也。 系曰。夫甘苦相倾气味殊致。甘不胜苦则纯苦乘时。苦不胜甘则纯甘用事。如是则为药治病。偏重必离也。昔者达磨没而微言绝。五祖丧而大义乖。秀也拂拭以明心。能也俱非而唱道。及乎流化北方。尚修练之勤。从是分岐南。服兴顿门之说。由兹荷泽行于中土。以顿门隔修练之烦。未移磐石。将弦促象韦之者。空费躁心。致令各亲其亲同党其党。故有卢奕之弹奏神会之徙迁。伊盖施疗专其一味之咎也。遂见甘苦相倾之验矣。理病未效乖竞先成。秖宜为法重人。何至因人损法。二弟子濯击师足。洗垢未遑折胫斯见。其是之喻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