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35,分76页显示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页
苏颉里离祛
即离
灭尽妙离
离衣宿
离动亦不住静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不相离色
随离二戒
二不相离──身土二不相离
三意──佛行离地三意
四法离魔道
四种法离菩萨行
五种法──布施离五种法
和合离散无常
佛类词典(续上)
离讥嫌名愿苏颉里离祛
即离
灭尽妙离
离衣宿
离动亦不住静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不相离色
随离二戒
二不相离──身土二不相离
三意──佛行离地三意
四法离魔道
四种法离菩萨行
五种法──布施离五种法
和合离散无常
离讥嫌名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之第十六愿,使净土无讥嫌恶名之愿。又谓之无诸不善愿。
(术语)弥陀之第十六愿,使净土无讥嫌恶名之愿。又谓之无诸不善愿。
苏颉里离祛
【佛学大辞典】
(书名)Suhr!-lekha,译曰密友书。龙树与南大国檀越之书名。见寄归传四。求那跋摩三藏译之,谓之劝发诸王要偈。义净三藏译之。谓之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并在藏中。
(书名)Suhr!-lekha,译曰密友书。龙树与南大国檀越之书名。见寄归传四。求那跋摩三藏译之,谓之劝发诸王要偈。义净三藏译之。谓之龙树菩萨劝诫王颂。并在藏中。
即离
【佛学常见辞汇】
即与离。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别叫做离。
即与离。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别叫做离。
灭尽妙离
【佛学常见辞汇】
灭是灭一切烦恼,尽是尽生死之业,妙是妙应真常,离是脱离三界诸苦。此灭尽妙离,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灭是灭一切烦恼,尽是尽生死之业,妙是妙应真常,离是脱离三界诸苦。此灭尽妙离,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离衣宿
【佛学常见辞汇】
佛制僧尼不得三衣离身他处宿。
佛制僧尼不得三衣离身他处宿。
离动亦不住静
【佛学次第统编】
前言诸定,对动得名。若住静中,又堕一边。故宜不住,双舍两非。盖三界之中,一切行业,无非三种,善恶不动三者是也。善与恶对,不出动也。动与静对,仍不出有为也。所以有为不出动静二行,动行不出善恶二业。灭恶复不著善,动业离矣。虽离于动,亦不著静,是为不住。动静同无,乃真自在。
前言诸定,对动得名。若住静中,又堕一边。故宜不住,双舍两非。盖三界之中,一切行业,无非三种,善恶不动三者是也。善与恶对,不出动也。动与静对,仍不出有为也。所以有为不出动静二行,动行不出善恶二业。灭恶复不著善,动业离矣。虽离于动,亦不著静,是为不住。动静同无,乃真自在。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不相离色
【佛学次第统编】
不相离色,有其三种:
一、一处不相离 谓诸大种及造色同住一处,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碍,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一处而住,名不相离。
二、相杂不相离 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杂。邻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别,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三、和合不相离 如多豆等,虽以密等之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和合。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不相离色,有其三种:
一、一处不相离 谓诸大种及造色同住一处,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碍,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一处而住,名不相离。
二、相杂不相离 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杂。邻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别,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三、和合不相离 如多豆等,虽以密等之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和合。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随离二戒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二戒:
一、随相戒 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 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华严经疏云二戒:
一、随相戒 随即随顺,相即形相。谓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不犯威仪,是名随相戒。
二、离相戒 离即远离,谓持戒之人,心无所著,则一切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是名离相戒。
二不相离──身土二不相离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二不相离者,谓身土二法,皆不离法性也。
〔一、法性属佛为法性身〕,谓佛了悟真如法性,复以法性为身,故名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二、法性属法为法性土〕,谓真如法性之理,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乃是法身所證之体,即为所依之土,故名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出宗镜录)
二不相离者,谓身土二法,皆不离法性也。
〔一、法性属佛为法性身〕,谓佛了悟真如法性,复以法性为身,故名法性属佛为法性身。
〔二、法性属法为法性土〕,谓真如法性之理,譬如虚空,遍一切处,乃是法身所證之体,即为所依之土,故名法性属法,为法性土。
三意──佛行离地三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并佛说处处经)
〔一、地有虫〕,谓一切地上皆有诸虫,或伏或走。佛以护生之心,恐伤其命,故行时足不至地。钞云:世尊履地,去地四指。是也。
〔二、地有生草〕,谓一切地上有草,依之生长。佛欲全其生意,故行时足不至地也。
〔三、现神通力〕,谓佛现神通之力,飞行自在,履空如地,故行时足不至地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并佛说处处经)
〔一、地有虫〕,谓一切地上皆有诸虫,或伏或走。佛以护生之心,恐伤其命,故行时足不至地。钞云:世尊履地,去地四指。是也。
〔二、地有生草〕,谓一切地上有草,依之生长。佛欲全其生意,故行时足不至地也。
〔三、现神通力〕,谓佛现神通之力,飞行自在,履空如地,故行时足不至地也。
四法离魔道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二、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悯,不起恼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三、明了诸法〕,谓菩萨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明了通达,正直无碍,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不生轻慢〕,谓菩萨了达诸法平等,于诸有情,常行不轻之行,而无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二、无恼害心〕,谓菩萨修习慈善之行,于一切众生常怀悲悯,不起恼害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三、明了诸法〕,谓菩萨以智慧照察于一切法,明了通达,正直无碍,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不生轻慢〕,谓菩萨了达诸法平等,于诸有情,常行不轻之行,而无憍慢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四种法离菩萨行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疑惑佛法〕,谓人宿无善种,于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爱乐,是以离于菩萨行也。(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我见贡高〕,谓人妄执我见,心怀贡高,瞋恚一切众生,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三、嫉他利养〕,谓人见他所得利养,妄起贪爱,而复憎嫉,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四、不敬信〕,谓人心著邪见,于佛菩萨不生敬信,亦不称赞,而复毁谤,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疑惑佛法〕,谓人宿无善种,于佛法中心生疑惑,而不爱乐,是以离于菩萨行也。(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
〔二、我见贡高〕,谓人妄执我见,心怀贡高,瞋恚一切众生,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三、嫉他利养〕,谓人见他所得利养,妄起贪爱,而复憎嫉,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四、不敬信〕,谓人心著邪见,于佛菩萨不生敬信,亦不称赞,而复毁谤,是以离于菩萨行也。
五种法──布施离五种法
【三藏法数】
(出优婆塞戒经)
〔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人,起怜悯心,是名不选有德无德。
〔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随所愿,普皆饶益,是名不说善恶。
〔三、不择种姓〕,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是名不择种姓。
〔四、不轻求〕,谓菩萨行慧施时,见来乞者,起殷重心,而给所须,以济其乏,是名不轻求。
〔五、不恶口骂〕,谓菩萨行慧施时,凡有求索者,不出丑恶之语而毁辱之,是名不恶口骂。
(出优婆塞戒经)
〔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人,起怜悯心,是名不选有德无德。
〔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随所愿,普皆饶益,是名不说善恶。
〔三、不择种姓〕,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是名不择种姓。
〔四、不轻求〕,谓菩萨行慧施时,见来乞者,起殷重心,而给所须,以济其乏,是名不轻求。
〔五、不恶口骂〕,谓菩萨行慧施时,凡有求索者,不出丑恶之语而毁辱之,是名不恶口骂。
和合离散无常
【三藏法数】
谓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实体;若因缘别离,即便散坏。且如众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别离,即便散灭,是名和合离散无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谓一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实体;若因缘别离,即便散坏。且如众生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若四大别离,即便散灭,是名和合离散无常。(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