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无相离念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立相住心而言。观真如之理体观为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四空绝,百非远,离一切之念虑思想也。
毗舍离城结集
【佛学大辞典】
(故事)是小乘三藏中毗那耶藏之结集也。佛灭后一百年,于毗舍离国有十个非法起。长老耶舍(陀)比丘,于毗舍离城波利迦园召集七百圣众,断十个非法,洗净律藏云:四分律五十四、十诵律六十、五分律三十、僧祇律三十三、毗尼母经四、善见律一、西域记七之诸书所记同。西域记七曰:「吠舍釐城东南十四五里有大窣堵波,是七百贤圣重结集处。佛涅槃后百十年,吠舍釐城诸苾刍远离佛法,谬行戒行。时长老耶舍(陀)召集七百贤圣于吠舍釐城,依毗奈耶制止谬法,宣明圣教。」(取意)。善见律一曰:「世尊涅槃已一百岁时,毗舍离跋阇子比丘,毗舍离中十非法起。(中略)长老耶斯那比丘发起此事。于跋阇子比丘众中,长老离婆多问萨婆迦,萨婆迦比丘答,律藏中断十非法,及消灭净法。(中略)于毗舍离婆迦迦园中众已聚集。如迦叶初集法藏无异。一切佛法中垢洗除已。」世谓之七百结集,又云第二结集。其争论之原因十非事,(参见:十事非法)
十事非法
【佛学大辞典】
(故事)佛灭后一百年,比舍离地方比丘称十个非法,因而引起第二结集之问题也。元来之性质,乃关于律者。(参见:秘法)
圣性离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作圣性,俱舍作正性,其意一也。生无漏智而断烦恼,谓为圣性。声闻缘觉之二乘,入于见道之位,生一分之无漏智,断分别起之烦恼障。菩萨生一分之无漏智,断烦恼所知之二障,因而得一分之圣性。永离异性(凡夫)之生,谓为圣性离生。唯识论九曰:「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俱舍论二十三曰:「得世第一法,虽住异性生而能趣入正性离生。」四教仪六曰:「圣以正为义,舍凡性入正性。」
爱别离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别所爱者之苦痛也。如妻别夫时之苦痛是。
【三藏法数】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为爱别离苦。
【三藏法数】
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是名爱别离苦。
会者定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世之常会者,必有离散之时也。遗教经曰:「世皆无常,会必有离。」涅槃经二曰:「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未生怨经曰:「盛者即衰,合会有离。」法句经曰:「合会有离,生者有死。」
厌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物厌离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唯识论六曰:「厌谓慧俱无贪一分,于所厌上,不染著故。」
厌离秽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厌娑婆也。往生要集上本分要集一部之所明为十门。曰:「一厌离秽土,二欣求净土,(中略)十问答料简。」
远尘离垢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远离尘垢也。尘垢虽为烦恼之总名,然今指八十八使之见惑。断八十八使之见惑而得正见,谓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于二乘初果与菩萨初地之得益也。但多就小乘之初果而言。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维摩经方便品曰:「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远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无为法之性,空而脱一切之事相系缚也。维摩经菩萨行品曰:「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注曰:「肇曰:远离无为之别称耳,虽见无为离远之要,而身心不离有为善也。」
远离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远离聚落之处也。
远离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乐之一。于初禅天远离欲界爱染之烦恼,而生禅定之喜乐也。」
【三藏法数】
远离乐者,即初禅天之乐也。谓初禅能远离欲界爱染烦恼,得觉观禅定,而生喜乐也。(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也。)
远离所灭流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流)
【三藏法数】
谓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而于见、思之惑断尽无馀,则能远离三界,不复流转,故云远离所灭流。(四果,即阿罗汉果也。)
七流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见思之二惑使众生漂流而流转,华严孔目章说七流:一、见谛所灭流,初果之人见真谛,而断欲界之见惑。二、修道所灭流,二果三果之人,修四谛之观,而断欲界之见惑。三、远离所灭流,第四果之人,修四谛之观,断尽见思之惑而无馀。四、数事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视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事之法为空寂。五、舍所灭事,第四果之人,以数事为空,所空之法既无,则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则一味平等。六、护所灭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尽而證无学,恐已于所證有退失,善加守护,使见思之习气不再起。七、制伏所流,第四果之人,见思之惑缚已断,色身之果缚犹有之,故制伏见思之习气而不使起。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流者,即见、思二惑也。此惑能漂流众生,入生死海故也。谓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法,能断见、思之惑,而不流转三界,故有七流之义焉。(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也。四果者,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见谛所灭流〕,谓初果之人,见真谛理,能断欲界见惑;因灭此惑,不流转欲界,故云见谛所灭流。(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二、修道所灭流〕,谓第二果、第三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能断欲界思惑,因灭此惑,不为欲界漂流。故云修道所灭流。(二果,即斯陀含果;三果,即阿那含果也。)
〔三、远离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因修四谛之观,而于见、思之惑断尽无馀,则能远离三界,不复流转,故云远离所灭流。(四果,即阿罗汉果也。)
〔四、数事所灭流〕,数事,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也。谓第四果之人,能观五蕴等法皆悉空寂;而见、思之惑俱尽,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数事所灭流。(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五、舍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已空五蕴等法。所空之法既无,能空之心亦舍,能所两亡,无憎无爱,一味平等,證于无学,不复流转三界,故云舍所灭流。(无学者,谓阿罗汉见、思惑尽,无法可学也。)
〔六、护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尽,而證无学,于己所證,恐有退失,善加守护,令见、思习气更不再起,不复流转三界。故云护所灭流。(见、思习气,谓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七、制伏所灭流〕,谓第四果之人,见、思惑缚已断,色身果缚犹在,应须制伏,令见、思习气永不复起,三界流转即得止息。故云制伏所灭流。(缚,犹束系也。谓由色身所系,不得自在也。)
维耶离
【佛学大辞典】
(地名)Vais/a%li,毗耶离国也。
摩离
【佛学大辞典】
(地名)国名。(参见:摩罗提)。梵Malaya。
摩离他罗
【佛学大辞典】
(异类)Ma%la%dhara,夜叉名。译曰持华鬘。见孔雀王咒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