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二种远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行佛道之际,为欲使身器清净,远离身心二种之恶。即身远离,心远离也。
二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离烦恼障离所知障也,义楚六帖一曰:「佛地论云:佛者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所知二障。」
三种离菩提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三摩近离
【佛学大辞典】
(行事)译曰和集。道俗相集为佛事之供养也。西国于安居竟日,道俗云集,为大法乐,名为三摩近离。见寄归传二。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不动尊之印明也。(参见:不动明王)
已离欲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已离欲人。即离欲界修惑者之称。此有异生与圣者二种。俱舍论二十三谓:「若凡位,已断欲界第九品染,至此见位,名第三果向。」此言在凡夫位,修有漏六行观,断尽欲界修惑之异生已离欲者。俱舍论二十四曰:「若断第九,成不还果,必不还来生欲界故。」此言入见道后,重修有漏无漏二道,总断尽欲界修惑之圣者已离欲者。
五离怖畏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离五种之可畏也。贪火不烧,不瞋毒,不感刀伤,不漂流,诸觉观之烟不能薰害。
不即不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如水与波,水与波相别,故云不即,水波之性无别,故云不离。如言不一不异也。圆觉经曰:「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俗语佛源】
徐霞客游记》卷三:「急贾余勇穿其中,则其隙不即不离,仅容侧身而进。」指物体若分若合。《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夫妻之间……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指的是人际关系既不亲热也不疏远。按「不即不离」出于《圆觉经》卷上:「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不即不离」犹言不一不异,「即」谓融合,「离」谓分别。「圆觉」是真性,「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所谓「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性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所谓「不离」。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佛家好用否定式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等。(李明权)
六离合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六种释,六合释。梵语杀三磨娑,此云六合。杀者六,三摩娑者合也。诸法以二义已上为名者,以此六种法式,分别其名义也。唯一义之名,即不当于此释,二义之名,为判归趣何义,必须此法式。其作法,初离释二义,次合释二义,故谓之离合释,略称曰合释。一持业释Karmadha%raya,又名同依释,体能持用,谓之持业,此义虽二,而体则一之名也。一体持一用,故名持业释。例如大乘,大者具七义,对小教而言,乘者运载之义,以济行者,其大体,能持运载之用,故名大乘。又同依者,依二义一体之义,若大,若乘,同依一体,故名同依。又如藏识,藏即为识,识持藏之用,故名持释,藏之义,识之义,同依一法体,故名同依。二依主释Tatpurus!a%,又名依士释,从所依之体,而立能依之法之名也。例如眼识,为依眼而生之识,故名眼识,是眼为所依之体,识为能依之法也,本为别种之法,别法从所依之法而立能依之名,故云依主。三有财释Bahuvri^hi,又云多财释,此全取他之名而为自之名,如世之有财者之有财物也。如觉者为有觉者,故名觉者,如唯识论,为有唯识之理之论,故立唯识论之名,是有财释也。四相违释Dvandva,此二体相违而集各别者为一名者也。例如教观,教与观本别,合相违之物为一名者,是相违释也。五邻近释Avyayibha%va,从邻近法之强物而立名也。例如四念处,念处之体虽为慧,而与之相应而起之念力强,故名念处,是邻近释之名也。六带数释Dvigu,例如五蕴十二处,带数量之名也。然而一名必非局于一释,有一名而涉于数释者。例如论语之名,论者圣贤之议论,语者为其议论之言语,视为论即语,则为持业释,语之体,持论之用也。若解为论者圣贤之议论,为依其论之语,而非依经等之语,则为依主释。若视为包有圣贤议论之语,则为有财释。若视为论者圣贤之议论,语者圣贤之教语,则为相违释。若视为非仅为书中议论之言语,而以议论之语为主,故名论语,则为邻近释。已上论语之一名,不带涉五释之数,则不当于带数释。梵S!atsama%sa。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相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有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识分说为离;眼识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识;有财中,金刚与人;相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谓所依为主,如言眼识,眼是所依为胜;识是能依为劣。将劣依胜,故名眼之识。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为依主释。(眼之识,若云眼即识,即属持业释也。)
〔二、持业释〕,持谓任持,业谓业用,如说第八藏识,识是本体,藏是业用,摄用归体,体能持用,藏即是识,故名藏识体,持业用是为持业释。
〔三、有财释〕,谓从他所有以得其名,如言金刚,金刚本是护法之神,因执金刚宝杵,得金刚名,又如梵语俱舍,华言藏,藏有含藏之义。以其含藏文义,犹如世之库藏,能积聚财物,故名藏。将他名以显己,是为有财释。
〔四、相违释〕,谓如说眼及耳等,体性各别,皆自为主。犹如水火,不相随顺,两别双举,故名相违释。
〔五、带数释〕,谓法上度量,以数显义也。如说五蕴,因数有五,带起本数,即名五蕴。乃至二谛等法,无不皆然。体带数量,故名带数释。(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六、邻近释〕,谓从邻近为名,如说四念住,本是以慧观察,身受心法,今云念者,慧即拣择照了,念即明记不忘,以念与慧其义邻近,故隐慧之名,而言四念,所谓隐己从他也。又如意与识之类皆然,故名邻近释。(四念住,即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水垢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垢离)
心行不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于真宗,南无阿弥陀佛者,本愿之行,深信名号之缘由者,行者之信也。于信之上,自具如来之愿行,故离南无阿弥陀佛之行而无信,离信而无行。
心远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远离之一。向自己之内界,而思惟远离不善迷惑也。」
未离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已断三界之见惑,尚未断欲界之修惑也。预流一来之二果,未离欲之圣者也。
末祛梨劬奢离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末伽梨拘赊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