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1,分21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福建
福建子
福建省
分类词汇
闽徼
扬州
金马
九曲
升天
龟山
牛女
出海
七闽
南台
幔亭
闽海
《骈字类编》:福建
宋史地理志:福建路,盖古闽越之地,东南际海,西北多峻岭,抵江。
分类:福建
《漢語大詞典》:福建子
宋 时对 福建 人的蔑称。 宋 朱彧 萍洲可谈:“ 熙嘏 但言不喜与 福建 子相交……中州人每为 闽 人所窘,目为 福建 子,畏而憎之之辞。”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二:“ 王荆公 晚年,於钟山书院多写‘ 福建 子’三字,盖悔恨於 吕惠卿 者,恨为 惠卿 所陷,悔为 惠卿 所误也。”按, 吕惠卿 , 福建 晋江 人。
分類:福建
《國語辭典》:福建省  拼音:fú jiàn shěng
省名。其地旧以福州、建宁二府为主,故各取其首字而得名。东濒东海,南濒南海,西界江西,北界浙江,西南界广东,面积约十二万一千一百方公里,省会为福州市。简称为「闽」。
《漢語大詞典》:闽徼(閩徼)
指 福建 。该省位于海疆,故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升迁·四六禀启》:“望真人于霄汉,日远 长安 ;投下吏于海滨,风殊 闽 徼。”
分類:福建海疆
《国语辞典》:扬州(扬州)  拼音:yá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属之。也称为「维扬」。
2.周汉以来,各朝皆置扬州,其地愈后愈狭,治所亦屡有迁易。东汉扬州治合肥,三国吴移治建业,隋改为江都郡,治江都,在今江苏江都县地。由于漕运、盐法的关系,由隋唐至明清,其地繁华冠于全国,后漕运废,盐法改,始渐衰落。也称为「维扬」。
《國語辭典》:金马(金馬)  拼音:jīn mǎ
1.以金铸成,其状如马的珍玩。《汉书。卷六一。张骞传》:「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
2.毛色如金的马。《文选。左思。蜀都赋》:「夜啼金马骋光而绝景,碧鸡倏忽而曜仪。」
3.汉代宫门之一。参见「金马门」条。
4.福建省沿海金门、马祖两岛的合称。
《國語辭典》:金马玉堂(金馬玉堂)  拼音:jīn mǎ yù táng
汉代的金马门与玉堂殿。后世用以指翰林院,引申为显赫的高位。明。陈汝元《金莲记》第八出:「吾想金马玉堂,虽然清贵,竹篱茆舍,亦自逍遥。」《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金马玉堂,羡翰林之声价。」也作「玉堂金马」、「玉堂金门」。
《漢語大詞典》:九曲
(1).迂回曲折。 汉 王褒 《九怀·危俊》:“径 岱 土兮魏闕,歷九曲兮牵牛。” 唐 卢纶 《送郭判官赴振武》诗:“ 黄河 九曲流,繚绕古边州。”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三重银户,入九曲之摩尼。”摩尼,梵语“宝珠”的译名。
(2).指 黄河 。因其河道曲折,故称。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 三门 九曲,竞呈昇没之源; 太华 维 嵩 ,交闢奔衝之路。” 唐 齐己 《潇湘二十韵》:“对兹伤九曲,含浊出 崑崙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九曲风涛何处显?则除是此地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劫宝》:“九曲天险,只用莲舟荡漾。”
(3).指 福建 武夷山 的 九曲溪 。 宋 朱熹 《武夷櫂歌》之十:“ 九曲 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元 萨都剌 《武夷馆方池》诗:“溪船明日泛 九曲 ,出入紫翠听潺湲。” 郁达夫 《咏武夷》:“ 武夷 三十六雄峯, 九曲 清溪境不同。”
《國語辭典》:升天  拼音:shēng tiān
1.上升至天界。汉。王充《论衡。龙虚》:「世称黄帝骑龙升天,此言盖虚。」《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又有极大的法船,照依佛家中元地狱赦罪之说,超度这些孤魂升天。」
2.称人死亡。唐。李约 过华清宫诗:「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犹有树长生。」
《國語辭典》:升天(昇天)  拼音:shēng tiān
1.升天。唐。顾况《悲歌》六首之二:「我欲升天天隔霄,我欲渡水水无桥。」清。洪升《长生殿》第四七出:「唐帝痛念不衰,特令通幽升天入地,各处寻觅芳魂。」
2.道教指得道飞升登天。明。叶宪祖《鸾鎞记》第七出:「试看佳人才入道,还亏老子早升天。」
3.死亡。
《國語辭典》:龟山(龜山)  拼音:guī shān
1.山名:(1)在山东省泗水县东。昔时孔子望山而作琴曲龟山操。(2)在湖北省汉阳县东北。即大别山,为江汉要塞。(3)在福建省将乐县东北。宋朝杨时归休于此,学者称称为「龟山先生」。(4)在安徽省盱眙县。有上、下二山,上龟山在县东南,下龟山在县东北。
2.乡镇名。即桃园县龟山乡。
《國語辭典》:牛女  拼音:niú nǚ
牵牛与织女二星的合称。晋。潘岳西征赋〉:「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明。高濂《玉簪记》第一九出:「谁承望今宵牛女,银河咫尺间,巧一似穿针会,两下里青春浓桃艳李。」
《國語辭典》:出海  拼音:chū hǎi
离开陆地,驾驶或乘船到海上,称为「出海」。如:「出海打鱼」。
《漢語大詞典》:七闽(七閩)
指古代居住在今 福建省 和 浙江省 南部的 闽 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贾公彦 疏:“ 叔熊 居 濮 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 七闽 。”后称 福建省 为 闽 或 七闽 。 宋 苏轼 《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诗:“空使 吴 儿怨不留,青山漫漫 七闽 路。”《剪灯新话·三山福地记》:“时有 陈有定 据守 福建 , 七闽 颇安。”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 七闽 路与中原通,怪事咄咄惊天公。”
《漢語大詞典》:南台(南臺)
(1). 十六国 夏 主 赫连勃勃 取 长安 后,称 长安 曰 南台 。晋书·地理志上:“ 勃勃 僭号於 统万 ,是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刘义真 於 长安 ,遣子 璝 镇焉。号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宫阙西南,故称。 南朝 梁元帝 《荐鲍几表》:“前宰 东邑 ,实有二 鲁 之风;近处 南臺 ,欲尊两 鲍 之则。”通典·职官六:“ 后汉 以来谓之御史臺,亦谓之兰臺寺。 梁 及 后魏 北齐 ,或谓之 南臺 。 后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自尚书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诗:“东阁从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弹文。”又 元 代指由 扬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扬州 ……二十七年,徙 扬州 行臺於 建康 ,专涖 江南 之地,号 南臺 。”
(3).台名。即 戏马台 。在 江苏省 铜山县 南。 晋 义熙 中, 刘裕 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 南朝 宋 元嘉 时,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 项羽 掠马台 ,其下有玉钩斜道。 宋 苏轼 《次韵吕梁重屯田》:“待君笔力追 灵运 ,莫负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诰 辑注:“ 縯 曰:‘ 刘裕 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游 戏马臺 ,送 孔靖 辞位归乡。 谢灵运 、 宣远 等,并从作诗。’” 宋 苏轼 《台头寺送宋希元》诗:“相从倾盖只今年,送别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注:“ 南臺 即 戏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旧称。在 北京 。 清 吴伟业 《即事》诗之三:“从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卷上:“ 瀛臺 ,旧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顺治 年间,别建宫室,为避暑之处。”
(5).山名。即 钓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闽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陆游 《度浮桥至南台》诗:“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説 南臺 试一寻。” 钱锺书 注:“ 南台 ,一称 钓台山 ,在 闽江 中。”明史·汤和传:“寻拜征南将军……遂与副将军 廖永忠 伐 陈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风抵 福州 之 五虎门 ,驻师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广州 香山县 (今 中山县 )南五十里,两山相对如台,故名。参阅明一统志
《國語辭典》:幔亭  拼音:màn tíng
用帐幕做成的亭子,称为「幔亭」。
《漢語大詞典》:闽海(閩海)
指 福建 和 浙江 南部沿海地带。 明 徐渭 《君从》诗:“君从 闽 海下 南昌 ,正值中官降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