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爬孤棚  拼音:pá gū péng
中元节民俗游戏。源于福建一带。本因闹饥荒,富裕人家为平息纷争,共同筹款设置孤棚,让饥民公平爬上棚顶争食。今日则演变为由四根长杆架设一高约三十馀尺的高架,杆上涂抹油脂,参与者分成四队分由四杆爬上,以先爬上棚台者得胜。是一种斗智斗力的游戏。台湾恒春地区仍保留此风俗。
《国语辞典》:江加走  拼音:jiāng jiā zǒu
人名。(西元1871~1954)福建省泉州市北郊花园头村人。为大陆民间木偶头像雕艺大师。依照人面部的骨架肌理,充分掌握住脸部的神情和性格特徵,作品栩栩如生。一生创作丰富,雕刻或粉彩的戏偶头像约万馀件,驰名中外,誉称为「加走头」、「花园头」,或「木偶之父」。
《国语辞典》:蕉岭县(蕉岭县)  拼音:jiāo lǐng xiàn
县名。位于广东省梅县北部,东北与福建省交界。县城踞蕉岭之上,故称为「蕉岭县」。客家人多分布于此。产绿茶、亚热带水果及铁、锰等矿产。
《国语辞典》:连城县(连城县)  拼音:lián chéng xiàn
县名。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支流连水上游。富森林资源,农产输出有稻米、甘藷、笋、香菇等,并出产瓷器。所产连城纸全国著名。
《国语辞典》:烧王船(烧王船)  拼音:shāo wáng chuán
一种民间祭祀。为先民渡海来台,从福建一带带来的习俗。在建醮后,将载有王爷神像或其他器物的王船,放流海上或焚烧,藉以驱除瘟疫灾害,造福乡里。依各地风俗不同,有三年一醮、五年一醮或十二年一醮。
《国语辞典》:七娘妈(七娘妈)  拼音:qī niáng mā
台湾、福建民间信仰的神祇。据说能庇佑孩子的健康和平安,是儿童的守护神。民间为感谢七娘妈的保佑,当子女年满十六岁那年,家长便在农历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那天,携子女前往祀七娘妈的庙宇祭拜谢恩。也称为「七星娘娘」。
《國語辭典》:福州市  拼音:fú zhōu shì
城市名。福建省省会,是全省第一大城。位于闽江下游,依山临水,形势雄伟。外港是马尾。因城中西有闽山,东有仙山,北有越王山,故称为「三山」。又因城中多植榕树,故也称为「榕城」。也称为「闽侯」。
《漢語大詞典》: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28-30日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根据中央的精神,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确立了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问题的决议,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人民军队建军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國語辭典》:黄檗宗(黃蘗宗)  拼音:huáng bò zōng
佛教禅宗派别之一。创始于唐代福建黄檗山的正干禅师,断际禅师希运继之大振宗法。盛于宋,衰于元,至明代因隐元而复兴。清顺治十一年(西元1654)隐元应日本的邀请东渡,遂为日本黄檗宗之祖。
《國語辭典》:花灯戏(花燈戲)  拼音:huā dēng xì
流行于云、贵、川、湘等省的地方戏。一般无故事情节,无固定角色,音乐结构短小,节奏鲜明,曲调流畅,是由民间玩耍花灯的歌舞发展而成。也称为「花灯」、「茶灯」。
《國語辭典》:鼓浪屿(鼓浪嶼)  拼音:gǔ làng yǔ
岛名。位于福建省厦门岛西南,为福建省最佳的观光避暑胜地。本一荒岛,郑成功曾屯兵于此,清光绪二十八年辟为租界。现有海上花园的美称。
《漢語大詞典》:唱龙眼(唱龍眼)
旧时 福建 风俗。东家雇人摘龙眼,恐其多吃,令歌唱不止,谓之“唱龙眼”。 清 周亮工 闽小纪·唱龙眼:“龙眼枝甚柔脆,熟时曾惯手登採,恐其恣啖,与约曰:‘歌勿輟,輟则弗给值!’树叶扶疎,人坐緑阴中,高低断续,喁喁弗已,远听之,颇足娱耳。土人谓之‘唱龙眼’。”
《漢語大詞典》:的乳茶
宋 代 建州 (今 福建省 建瓯县 )特产茶饼之一。 宋 梅尧臣 有《刘成伯遗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诗。
《漢語大詞典》:崇化坊
古地名。在今 福建 建阳县 西。 南宋 时与 麻沙镇 并为印书业中心,号称“图书之府”。
《漢語大詞典》:蛏肠(蟶腸)
福建 、 广东 人对蛏子肉的俗称。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蛏:“蟶乃海中小蚌也…… 闽 粤 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谓之蟶田,呼其肉为蟶肠。”
分類:福建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