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榕海
福建省 福州市 别称。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榕木,惟 闽 广 有之,而 晋安 城中最多,故谓之 榕城 ,亦曰 榕海 。” 晋安 , 晋 郡名,治所在 侯官 (今 福州市 )。
《漢語大詞典》:绿荷包
一种荔枝的名称。色绿微紫,产于 福建 漳州 。 清 沈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 漳州 有緑荷包,味为最胜。苞緑微紫,异於他种。旧谱所未载,过于 仙游 之状元红。”
分類:荔枝福建
《国语辞典》:浦城县(浦城县)  拼音:pǔ chéng xiàn
县名。位于福建省北部。东临南浦江上源,东西两面夹山,地势高峻,北面稍平,为福建、浙江两省的交通要地。汉时本属汉兴县,三国时吴国改为吴兴县。唐改为浦城县,后一直沿用至今。此地盛产稻米,为闽北的粮仓,其他物产有莲子、油及竹纸等。
《国语辞典》:莆田县(莆田县)  拼音:pú tián xiàn
县名。位于福建省境之东,福州市西南,距木兰溪北岸七里。
《国语辞典》:晋江县(晋江县)  拼音:jìn jiāng xiàn
县名。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入泉州湾之口。海岸曲折多港湾,贸易颇盛,农产以稻米、甘薯等为主。
《漢語大詞典》:凤池山(鳳池山)
山名。在今 福建省 闽侯县 昇山 西。《福州府志·山川一》:“ 凤池山 在( 侯官 ) 昇山 西。《名胜志》:‘山椒有池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浴於此,故名。’有泉曰 水帘 ,又有 擢参亭 , 凤池轩 、 览辉亭 、 华池阁 诸胜。” 宋 曾巩 《凤池寺》诗:“经年闻説 凤池山 ,蜡屐方偷半日閒。” 宋 元绛 《游凤池山》诗:“州人未识 凤池山 ,朱轂时来此往还。”
分類:山名福建
《國語辭典》:闽剧(閩劇)  拼音:mín jù
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的剧种。从明末开始发展至今,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徽剧和京剧等的影响。主要伴奏乐器有梆笛、二胡及唢呐等,所使用的曲调则有逗腔、扬歌、江湖和小调等四类。也称为「福州戏」。
《國語辭典》:麻沙本  拼音:má shā běn
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所刻的书,称为「麻沙本」。参见「闽本」条。
《國語辭典》:梨园戏(梨園戲)  拼音:lí yuán xì
流行于福建省南部及台湾等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梨园戏为现存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剧种,流行的区域除闽南之外,尚包括台湾及南洋一带,它的表演形式和音乐,都保存著很多古老风格。采用南管音乐做为主要曲调。曲调牌名有许多与南北曲相同,因而被认为是宋元南戏的遗音。梨园戏的角色原分生、旦、净、末、丑、贴、外,故旧称「七子班」,角色中以生旦为主。大约清代以前即已在泉州流行,大致上可分为「大梨园」与「小梨园」,前者以成人为主,后者以童伶为主。梨园戏的剧目,大梨园的上路和下南及小梨园,各有擅演的所谓「十八棚头」,各具特色。即使是相同的剧目,三者在表演形态上,亦有所不同。
《漢語大詞典》:浯屿(浯嶼)
浯洲屿 的省称,即今 福建省 金门岛 。 明 洪武 中置 浯屿 水寨于屿上, 清 渐以 金门 为名, 浯屿 之称遂废。明史·胡宗宪传:“贼扬帆泊 浯屿 ,纵掠 闽 海州县。” 清 张养重 《闽中秋兴》诗:“海国楼船半寂寥, 夏门 浯屿 莽萧萧。”
分類:福建
《漢語大詞典》:雪鱼(雪魚)
鱼名。因色白如雪,故名。产 福建省 。 清 施鸿保 《闽杂记》:“雪鱼,惟 侯官县 竹崎关 有之,似鱸稍扁,色白如雪,冬月方出,味尤腴美。”
《国语辞典》:刘子翚(刘子翚)  拼音:liú zǐ huī
人名。(西元1101~1147)字彦冲,自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省)人,宋代的道学家、理学家。因祖荫为判兴化军,父死,哀毁致疾,不胜吏事,故辞归武夷山。讲学不倦,朱熹乃其门生,学者称为「屏山先生」。刘氏讲述理学遇抽象问题,能以鲜明的比喻使观念具体化。作品风格明朗豪爽,后人收集其诗文为《屏山全集》。
《国语辞典》:惠安县(惠安县)  拼音:huì ān xiàn
县名。位于福建省,县西有科山,东南临洛阳江。附近多平野,交通频繁。县西南境与泉州间有洛阳桥,为著名古迹。农产以甘薯、花生为主,沿海盛产鱼、盐。
《国语辞典》:连江县(连江县)  拼音:lián jiāng xiàn
县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北,闽江口北岸。农产以稻、甘藷、甘蔗、茶、橘为主,水产则以鳁鱼、海蜇、虾、蛤、牡蛎等最负盛名。
《国语辞典》:伊秉绶(伊秉绶)  拼音:yī bǐng shòu
人名。(西元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清福建宁化人。乾隆进士,官至扬州知府。工诗词古文,尤精翰墨,根柢于汉碑,所作清劲古拙,体势独出,复以隶法入楷、行、草诸体,兼得颜鲁公笔意,遂独树一帜,卓然名家。著有《留春草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