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8,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暗禅
暗證禅师
稠禅师
新妇子禅师
熙连禅
鼻隔禅师
练禅
厮禅
虾蟆禅
兴禅护国论
优禅伽摩
隐元禅师语录
禅
禅人
佛类词典(续上)
达磨多罗禅经暗禅
暗證禅师
稠禅师
新妇子禅师
熙连禅
鼻隔禅师
练禅
厮禅
虾蟆禅
兴禅护国论
优禅伽摩
隐元禅师语录
禅
禅人
达磨多罗禅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说小乘之禅法。
(经名)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说小乘之禅法。
暗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暗證禅师,暗證,暗證禅,暗禅比丘,暗禅法师,盲禅等。谓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堕于上慢。修行无志,终于独證盲悟之徒。
(杂语)又作暗證禅师,暗證,暗證禅,暗禅比丘,暗禅法师,盲禅等。谓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堕于上慢。修行无志,终于独證盲悟之徒。
暗證禅师
【佛学大辞典】
(杂语)嘲禅僧惟耽观道,不知教相文理,为禅宗以外之宗派者。止观五上曰:「非暗證禅师,文字法师,所能知也。」
(杂语)嘲禅僧惟耽观道,不知教相文理,为禅宗以外之宗派者。止观五上曰:「非暗證禅师,文字法师,所能知也。」
稠禅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齐邺西龙山云门寺僧稠,能修禅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齐文宣帝为建云门寺。屡幸寺,稠师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谗于帝,帝大怒,欲自来加害。稠师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而问之。曰:恐鲜血不净,污精舍。帝下马悔谢,躬负师还寺。见唐高僧传十六。
(人名)齐邺西龙山云门寺僧稠,能修禅法。尝山行见两虎斗,以锡杖中解之而去。齐文宣帝为建云门寺。屡幸寺,稠师守比丘之法,都不送迎。或人以此谗于帝,帝大怒,欲自来加害。稠师冥知之。避寺去二十里,孤立道傍。帝至而问之。曰:恐鲜血不净,污精舍。帝下马悔谢,躬负师还寺。见唐高僧传十六。
新妇子禅师
【佛学大辞典】
(杂语)是指恶知识之柔弱而言也。妇人始嫁,即艳容而取媚于夫,是恐违夫之意,趁出而不能为家之主宰也。临济录曰:「若似新妇子禅师,便即怕趁出院,不与饭吃不安不乐。」
(杂语)是指恶知识之柔弱而言也。妇人始嫁,即艳容而取媚于夫,是恐违夫之意,趁出而不能为家之主宰也。临济录曰:「若似新妇子禅师,便即怕趁出院,不与饭吃不安不乐。」
熙连禅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又作希连禅。河名。(参见:熙连)
(地名)又作希连禅。河名。(参见:熙连)
鼻隔禅师
【佛学大辞典】
(杂名)谓闭息六根,而隔离前境也,约鼻之一而总称六根。谓住于空见,枯木闇坐之禅人。犹言闇證禅师。止观十曰:「鼻隔禅师发得空见,多堕网中不能自拔。」同辅行曰:「鼻隔无深观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观故发得空见。此人尚不识小乘真谛,岂能观于空见之心令成妙境?但随见转堕于见网。」
(杂名)谓闭息六根,而隔离前境也,约鼻之一而总称六根。谓住于空见,枯木闇坐之禅人。犹言闇證禅师。止观十曰:「鼻隔禅师发得空见,多堕网中不能自拔。」同辅行曰:「鼻隔无深观行唯止心鼻隔,因此观故发得空见。此人尚不识小乘真谛,岂能观于空见之心令成妙境?但随见转堕于见网。」
练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练熏修四种禅之一。谓九次第定也。
(术语)观练熏修四种禅之一。谓九次第定也。
厮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问答往来,谓之厮禅。厮者相也。馀冬序录四十八曰:「唐人诗中字音,有以十读如,相读如厮。如恰似春风相欺得、如何不相离等句,皆思必切。」大慧书上曰:「将心意识记取遮杜撰说底,却去勘人一句来一句去,谓之厮禅。」
(杂语)问答往来,谓之厮禅。厮者相也。馀冬序录四十八曰:「唐人诗中字音,有以十读如,相读如厮。如恰似春风相欺得、如何不相离等句,皆思必切。」大慧书上曰:「将心意识记取遮杜撰说底,却去勘人一句来一句去,谓之厮禅。」
虾蟆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虾蟆唯解一跳,不解他术。以喻认一知半解为是,而不通于他之不活脱不自由之死禅。
(术语)虾蟆唯解一跳,不解他术。以喻认一知半解为是,而不通于他之不活脱不自由之死禅。
兴禅护国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三卷,日本荣西著。一论十门中之第二,有镇护国家门。示兴禅之本意在此,以为题名。
(书名)三卷,日本荣西著。一论十门中之第二,有镇护国家门。示兴禅之本意在此,以为题名。
优禅伽摩
【佛学大辞典】
(动物)又作忧承伽摩。鸟名。译曰高行。起世因本经二曰:「优禅伽摩,隋言高行,鸟名也。」异译经本曰:「忧承伽摩,此言高逝。」梵Uccam%gama。
(动物)又作忧承伽摩。鸟名。译曰高行。起世因本经二曰:「优禅伽摩,隋言高行,鸟名也。」异译经本曰:「忧承伽摩,此言高逝。」梵Uccam%gama。
隐元禅师语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明海宁编,十六卷。
(书名)明海宁编,十六卷。
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那Dhya%na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卢。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参见:禅定)。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
【俗语佛源】
是梵语dhyana(禅那)的省略,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禅的本义是伏除欲界烦恼的色界「四禅」,意谓心中寂静,没有杂念,能如实了别一切境界。《大智度论》卷十七:「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通常习惯与「定」合称为「禅定」。讲到「禅」,很容易联想到「禅宗」。禅宗的「禅」即达摩来华所传的「祖师禅」,亦称「涅槃妙心」(参见《禅源都序》卷一),包括「定」、「慧」两方面,与「禅定」之「禅」是有区别的。如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庆城寺碑》:「暇日,至庆城寺,与僧滋亭谈禅。」随著禅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与「禅」有关的用语,如禅房、禅杖、禅林等。又如:因禅而得轻安,谓之「禅悦」;懒于修道,谓之「逃禅」。(李明权)
(术语)禅那Dhya%na之略。译曰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新译曰静卢。属于色界之心地定法也。今于欲界人中发得之,谓之修得。生于色界而发之,谓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则名为思惟修。成就之之心体,即为寂静,有能如实虑知所对之境之用。故名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名,以其结果之功能而名之者,是亦一种定心之法,故虽时翻为定,而定之梵名,为三昧或三摩地,总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又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非谓色界所属之禅。(参见:禅定)。智度论十七曰:「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法界次第曰:「禅是西土音,此翻弃恶,能弃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故云弃恶,或翻功德丛林,或翻思惟修。」大乘义章十三曰:「禅定者别名不同。略有七种:一名为禅,二名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脱,亦名背舍。禅者是其中国之言,此翻名为思惟修习,亦云功德丛林。」慧苑音义上曰:「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旧翻为思惟修者,略也。」
【佛学常见辞汇】
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
【俗语佛源】
是梵语dhyana(禅那)的省略,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禅的本义是伏除欲界烦恼的色界「四禅」,意谓心中寂静,没有杂念,能如实了别一切境界。《大智度论》卷十七:「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通常习惯与「定」合称为「禅定」。讲到「禅」,很容易联想到「禅宗」。禅宗的「禅」即达摩来华所传的「祖师禅」,亦称「涅槃妙心」(参见《禅源都序》卷一),包括「定」、「慧」两方面,与「禅定」之「禅」是有区别的。如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庆城寺碑》:「暇日,至庆城寺,与僧滋亭谈禅。」随著禅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与「禅」有关的用语,如禅房、禅杖、禅林等。又如:因禅而得轻安,谓之「禅悦」;懒于修道,谓之「逃禅」。(李明权)
禅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以禅为宗之人。止观五曰:「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
(杂语)以禅为宗之人。止观五曰:「一种禅人不达他根性,纯教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