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悟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悟禅理也。苑咸诗:「莲花梵宇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
径山道钦禅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玄素之法嗣。始驻锡于径山。唐代宗大历三年诏使至阙。召对叶旨。赐号国一。辞归本山。德宗贞元八年寂。寿七十九。谥为大觉禅师。见宋高僧传九。传灯录四。
径山佛鉴禅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卧龙破庵祖先之法嗣。名师范,号无准。东福寺之开山圣一、圆觉寺之开山祖元,皆其法嗣也。(参见:无准)
径山虚堂智愚禅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道场运庵普岩之法嗣。名智愚,号虚堂。建长寺之绍明,其法嗣也。(参见:虚堂)
班禅喇嘛
【佛学大辞典】
(职位)Panchen-bla%ma,位在达赖喇嘛之次。(参见:班禅额尔德尼)。
班禅额尔德尼
【佛学大辞典】
(杂名)即班禅喇嘛也。西藏新志中曰:「班禅额尔德尼,世在后藏之札什伦布传灯承继者也,统治后藏全体。虽隶属达赖喇嘛,然其人民对于后藏国王兼法王,有至尊敬之意。按班禅额尔德尼者,藏语智识或文字宝珠之意。」馀(参见:达赖喇嘛)
根本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根本定。伏下地烦恼所得之上地禅定,谓为近分。断下地烦恼所得之上地禅定,谓为根本,即定地有色界无色界之八地,故有八根本禅八近分禅。
祖师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立文字祖祖本传之禅也,对楞伽经所说之如来禅而立此称。即以如来禅为教内未了之禅,以祖师禅为教外别传至极之禅也。传灯录十一(仰山章)曰:「师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刬子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刬子者锄也,空解之邪禅,譬之铲子之锄物也。
问禅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住持升座说法时,名客出众与住持问答:是曰问禅。
第二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新译名第二静虑。劫末之大水灾,限于此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二禅天。劫末之大水灾,到此为止。
第三禅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也。此中有三天,谓之少净、无量净、遍净。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三禅天,此中共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第四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界四禅天之第四,最高处也。新译经论中谓之第四静虑。(参见:第四静虑)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四禅天中之第四天,也就是色界之最高处。
鸟窠禅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名道林,唐杭州人,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至京师谒径山道钦禅师而契悟心要。后南归,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有鹊巢于侧,人又曰鹊巢和尚。元和年中,白居易出知杭州。闻师之道,见师栖止巢上,乃问曰: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耶。曰:佛法大意如何?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童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颔叹,数从问道,穆宗长庆四年二月十日跏趺而化,敕谥圆修禅师。见传灯录四,稽古略三。
参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入禅道之义。證道歌曰:「寻师访道为参禅。」禅苑授戒章曰:「参禅问道,戒律为先。」皮日休诗曰:「林间孤鹤欲参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参话头,如参念佛是谁是。
【佛学次第统编】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方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
「见性」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之心印,名为教外别传,是即教内之真传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无门关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俗语佛源】
禅,梵语dhyana,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心专著一境,正审思虑。一般把「禅」和「定」连在一起,称为「禅定」,或把「参禅」理解为「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马》第五段四:「李子荣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著,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后来,禅学之禅的含义又由禅定扩大为定慧,进而引申为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强调明心见性,重视智慧。六祖慧能有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以立功课!」(《坛经》)可见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并不强调传统的坐禅。在禅宗那里,参禅就是参悟,通过参破公案、话头、玄关等,而顿悟真理。唐·玄觉《永嘉證道歌》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表明参禅者必须由明师指点,多方请教,不可盲参瞎修,以免误入邪途,成为「野狐禅」。又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书诗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意谓领悟微妙的诗意。(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