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3,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修禅而无所住
禅度三行
禅定方便
四禅天为四有
白色三昧,破初禅有
双三昧,破二禅有
雷音三昧,破三禅有
注雨三昧,破四禅有
刘禅( 孝怀皇帝、孝怀帝、怀帝、汉孝怀帝、汉怀帝、思公 别称 蜀汉后主 字 公嗣 阿斗 安乐公、安乐县公 禅 )
徐禅
昙摩密多( 法秀 号 连眉禅师、大禅师、眉禅师 )
释道禅
僧达摩(别称 菩提达摩、菩提达磨 达磨 刹帝利 名 菩提多罗 世称 中土禅宗初祖 圆觉禅师 )
佛类词典(续上)
修禅不空修禅而无所住
禅度三行
禅定方便
四禅天为四有
白色三昧,破初禅有
双三昧,破二禅有
雷音三昧,破三禅有
注雨三昧,破四禅有
其它辞典
陈禅(字 纪山 )刘禅( 孝怀皇帝、孝怀帝、怀帝、汉孝怀帝、汉怀帝、思公 别称 蜀汉后主 字 公嗣 阿斗 安乐公、安乐县公 禅 )
徐禅
昙摩密多( 法秀 号 连眉禅师、大禅师、眉禅师 )
释道禅
僧达摩(别称 菩提达摩、菩提达磨 达磨 刹帝利 名 菩提多罗 世称 中土禅宗初祖 圆觉禅师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 【介绍】: 东汉巴郡安汉人,字纪山。仕郡功曹,举善黜恶。举茂才,拜谏议大夫。北匈奴入辽东,拜辽东太守,单于怀服。顺帝即位,迁司隶校尉,卒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07—271 【介绍】: 即蜀汉后主。三国蜀皇帝,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年十七即位于成都。初由诸葛亮辅政。事无巨细,均决于亮。亮卒,蒋琬、董允相继谢世,宠信宦官黄皓,朝政日非。炎兴元年,魏攻蜀,兵临成都,奉表出降。蜀亡,入洛阳,封安乐公。在位四十一年。全三国文·卷五十七
后主名禅,字公嗣,小字阿斗,先主子。以章武三年五月袭位,改元四:建兴、延熙、景耀、炎兴。在位四十一年,降于魏,封安乐县公。至晋太始七年薨,谥曰思公。
人物简介
全晋文
禅,咸康中为博士,永和初转尚书郎,累迁尚书左丞,有集六卷。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秀。罽宾国人。七岁神明澄正。闻梵呗辄欢笑。父母以是许之出家。国多贤达。遍承事之。博通群经。深解禅法。为人连眉有蕴籍。世号连眉禅师。游诸国。至龟兹。王前一日梦。神告曰。当有大士至。王因郊迎入宫。授菩萨戒。居数载。又梦神告曰。大士欲去。王固留。不可。至燉煌。建精舍。植柰千本。少留弃去。至凉州馆于旧寺。又游蜀出荆州。于长沙寺立禅阁。恳求舍利。供养经旬馀。闻锵然落盘声。视之光满一阁。东还京师。止中兴寺。道俗建塔焉。顷移祇桓。帝后太子诸王。皆执弟子礼。受戒法。中贵人日络绎候安否。译禅宴法。普贤观。虚空藏观等经。以禅法教授学者。远近靡弗至。号大禅师。会稽太守孟觊。请同游鄮县诸山。遂建塔寺。东方俗多尚巫祝。自密多居之。翕然归正。元嘉十年。还钟山定林。性嗜山水。构室临涧。以收形胜。弟子达公者。能嗣其风。蜜多初发罽宾。迦毗罗神王。卫至龟兹。中路欲返。辞决蜜多。要与同至南方。达建康。即画其像上寺壁间。十九年七月六日殁。寿八十七。葬于钟山之宋熙寺前。神僧传·卷第三
昙摩密多。此云法秀。罽宾人也。年至七岁神明澄正。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其亲爱而异之。遂令出家。罽宾多出圣达。屡值明师。博贯群经特深禅法。所得之要皆极其微奥。为人沈邃有慧解。仪轨详正。生而连眉。故世号眉禅师。少好游方誓志宣化。周历诸国遂适龟兹。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俄而密多果至。王自出郊迎。乃请入宫。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密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居数载密有去心。神又降梦曰。福德人舍王去矣。王惕然惊觉。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进到燉煌。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植㮈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林极为严净。顷之后适凉州。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常以江右王畿志欲传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转至蜀。俄而出峡停止荆州。于长沙寺造立禅阁。翘诚恳恻祈请舍利。旬有馀日遂感一冲器出声放光满室。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初止中兴寺。晚憩祇洹。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至京甫尔倾都礼讯。自宋文袁皇后及皇太子公主。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参候之使旬日相望。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常以禅道教授。或千里咨受四辈。远近皆号大禅师。会稽太守平昌孟顗。深信正法。以三宝为己任。素好禅味敬心殷重。及临浙右请与同游。乃于鄮(音茂)县之山建立塔寺。东境旧俗多趋巫祝。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自西徂东无思不服。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密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以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士庶钦风献奉稠叠。禅房殿宇郁尔层构。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弘其风教声震道俗。故能净化久而莫渝。胜业崇而弗替。盖密多之遗烈也。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初密多之发罽宾也。有迦毗罗神王卫送。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乃现形告辞密多曰。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将不相随共往南方。语毕即收影不现。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洁诚祈福莫不享愿。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春秋八十有七。名僧传抄
(梁言法友)。少禀道化。喰味玄秘。为三宝之勇卒。法城之巨堑。讽诵经藏。坚持律部。偏好禅那。兼修定品。心安虚静。思达玄微。志愿游方。弘通禅悦。于是汎泊来东。以宋永初三年。始至江陵。住长沙寺。旬日之中。得一舍利。形质虽小。光色异常。以钵水汎之。遥渌右转。乍浮乍沈。光[廿/(澄-豆+示)]炳焕。众皆惊此神奇。嗟叹盈路。元嘉初来集京师。住祇洹寺。译普贤观经一分。虚空藏观一分。至十年移憩定林。业远嚣动。专务清寂。更华。寺后别禅堂。师友十馀。并雅精业。昼夜不休。供施云集。以十八年。更译禅秘要三分。五门禅经一分。春秋八十。元嘉十九年六月。卒于寺(云云)。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昙摩密多。此云法秀。罽宾人也。年至七岁神明澄正。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其亲爱而异之。遂令出家。罽宾多出圣达。屡值明师。博贯群经。特深禅法。所得门户极甚微奥。为人沈邃有慧解。仪轨详正。生而连眉故世号连眉禅师。少好游方誓志宣化。周历诸国遂适龟兹。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俄而蜜多果至。王自出郊迎延请入宫。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蜜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居数载密有去心。神又降梦曰。福德人舍王去矣。王惕然惊觉。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遂度流沙进到燉煌。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植㮈千株开园百亩。房阁池沼极为严净。顷之复适凉州。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学徒济济禅业甚盛。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以宋元嘉元年展转至蜀。俄而出峡止荆州。于长沙寺造立禅阁。翘诚恳恻祈请舍利。旬有馀日遂感一枚。冲器出声放光满室。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初止中兴寺。晚憩祇洹。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至京甫尔倾都礼讯。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参候之使旬日相望。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常以禅道教授。或千里咨受四辈。远近皆号大禅师焉。会稽太守平昌孟顗。深信正法。以三宝为己任。素好禅味敬心殷重。及临浙右请与同游。乃于鄮县之山建立塔寺。东境旧俗多趣巫祝。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自西徂东无思不服。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密多天性凝靖雅爱山水。以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以元嘉十二年斩石刊木营建上寺。士庶钦风献奉稠叠。禅房殿宇郁尔层构。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弘其风教声震道俗。故能净化久而莫渝。胜业崇而弗替。盖密多之遗烈也。爰自西域至于南土。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初密多之发罽宾也。有迦毗罗神王卫送。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乃现形告辞密多曰。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将不相随共往南方。语毕即收影不现。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洁诚祈福莫不享愿。以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春秋八十有七。道俗四众行哭相趋。仍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交趾人。早出世网。立性方严。始居乡里之仙洲山寺。山旧多虎暴。自禅居之。暴遂弭。父老以为异。齐永明初。竟陵王盛弘佛法。禅闻之远参胜集。住钟山云居下寺。听掇众部。尤善十诵。聚徒盈百。都邑受其戒范者。踰千数。且嗜燕寂。行遇穷谷。辄入定久之。蔬食弊衣泊然自乐。或得芳美。随给贫病。晚因屏迹。与世绝交。大通元年。卒于山寺。寿七十。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释道禅。交阯人。早出世网。立性方严。修身守戒。冰霜例德。乡族道俗咸贵其剋己。而重其笃行。仙洲。山寺旧多虎害。禅往居之此灾遂远。闻齐竟陵王大开禅律盛张讲肆。千里引驾同造金陵。皆是四海标领。人雄道杰。禅传芳藉甚通夜不寐。思参胜集簉奉真诠。乃以永明之初。游历京室。住钟山云居下寺。听掇众部。偏以十诵知名。经略道化僧尼信奉。故有棱威振发以见声名恬愉诱悟议于风采。都邑受其戒范者数越千人。常听之徒众不盈百。兼乐灭觉观。亟留幽谷。动踰宵景方寻顾步。加复蔬食弊衣华无布口。有济芳美者。便随给贫病。知足之富岂得过焉。末居于寺舍。屏迹山林。不交荣世。安苦立行。人以为忧。而禅不改其乐也。以大通元年卒于山寺。春秋七十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 【介绍】: 即菩提达摩。或作达磨。高僧。南朝梁时南天竺国王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师从般若多罗尊者,为西土禅宗二十八世传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普通中迎至金陵与谈佛理。谈不契合,乃渡江入魏传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参禅九年,人莫测其玄妙。传《楞伽经》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禅宗得流传中国。世称中土禅宗初祖。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达磨姓刹帝利,天竺王子。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来至东土,与梁武语,机缘不契,度江来归,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终(大通二年即孝庄建义元年)。梁武帝追慕为碑,昭明为祭文,是为初祖。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南天竺香至国王之季子也。刹帝利种。资性开朗。神慧无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游化其国。受王供养。以神通力。知其密迹。使与二兄月净多罗功德多罗。辨所施珠。而磨才智无碍。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谓之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以承统寄。磨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顺世。遂躬行阐导。破伏六宗。然观震旦。有大乘气象。故附舶东来。阅三寒暑。达于南海。时梁大通元年也。广州既备礼迎接。即驿奏武帝。帝诏至。慰劳勤渥。问曰。朕自御极以来。造寺写经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谓大乘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答曰。廓然无圣。上曰。对朕者谁。答曰不识。上终无所领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终日嘿然。人竞以壁观婆罗门称之。时则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钦磨道德。三诏不起。就赐摩衲袈裟。金钵银水瓶。以致供养。 俄有沙门惠可道副道育尼总持者。从其诲励九年。乃命之曰。时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顾谓慧可曰昔如来。以王法眼藏。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当护持。拜授袈裟。以表信。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又曰吾观震旦。惟楞伽经。可以印心。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门千圣寺。端坐示灭。即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岁。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葱岭手𢹂只履。翩然独迈。问之曰。西天去云归以闻。诏启。圹视之。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谥圆觉禅师。塔曰空观。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菩提达摩。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悲此边隅以法相导。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禅教。于时合国盛弘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在后而锐志高远。初逢法将知道有归。寻亲事之经四五载。给供咨接。感其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讥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疑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摩以此法开化魏土。识真之士从奉归悟。录其言诰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岁。游化为务不测于终。神僧传·卷第四
菩提达磨。南天竺婆罗门种。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广州。刺史表闻。武帝遣使诏迎至金陵。帝亲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舍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并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省玄旨。师知机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芦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趋魏境。寻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何去。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暨复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圹。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修禅不空
【三藏法数】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修禅而无所住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禅度三行
【三藏法数】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此禅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谓功行圆成,利益众生,是为禅度三行。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此禅度有三种:一、安住静虑,谓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谓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谓功行圆成,利益众生,是为禅度三行。
禅定方便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而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习,求證佛果,是为禅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谓修菩萨行者,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而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习,求證佛果,是为禅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四禅天为四有
【三藏法数】
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谓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白色三昧,破初禅有
【三藏法数】
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初禅即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报,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一切烦恼,亦得證此也。
双三昧,破二禅有
【三藏法数】
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二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双三昧。以此天独有内净支、喜支二种定相,即果报双,而未见双空、双假、双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离净喜,而證双空等也。(双空者,谓见、思二惑俱空也。双假者,谓见假、思假,即见、思惑,以此惑体虚假不实故也。双中者,谓破见、思惑,同入中道也。)
雷音三昧,破三禅有
【三藏法数】
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三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禅乐最深,如冰鱼蛰虫,著于果报之乐。故以此三昧而惊骇之,令其舍离诸乐,亦證于此也。
注雨三昧,破四禅有
【三藏法数】
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四禅亦色界天也。谓菩萨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诸种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发生三谛之种,亦得證此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