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3,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六欲四禅
中间禅
片禅
心越禅师
牛头禅
四种禅
四禅
四禅天
四禅定
四禅八定
四禅比丘
世间禅
石门文字禅
尼连禅
佛类词典(续上)
不坏四禅六欲四禅
中间禅
片禅
心越禅师
牛头禅
四种禅
四禅
四禅天
四禅定
四禅八定
四禅比丘
世间禅
石门文字禅
尼连禅
不坏四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禅天,内则觉观之定心不坏,外则器界不为三灾所坏也。
(术语)四禅天,内则觉观之定心不坏,外则器界不为三灾所坏也。
六欲四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界之六欲天与色界之四禅天也。四禅为离淫欲之清净天也。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的六欲天与色界的四禅天。
(名数)欲界之六欲天与色界之四禅天也。四禅为离淫欲之清净天也。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的六欲天与色界的四禅天。
中间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中间定同。
(术语)与中间定同。
片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少许之禅定也。止观七曰:「那得薄證片禅即以为喜。」
(术语)少许之禅定也。止观七曰:「那得薄證片禅即以为喜。」
心越禅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讳兴俦,字心越,号东皋,明杭州金华府婓郡浦阳人。清康熙七年三十岁,谒翠微阁堂,三年参容狗子话,得师之印可。日本延宝五年至长崎。后改造水户之天德寺,号祇园寺。为开山。寿五十七寂。见日本洞上联灯录。
(人名)讳兴俦,字心越,号东皋,明杭州金华府婓郡浦阳人。清康熙七年三十岁,谒翠微阁堂,三年参容狗子话,得师之印可。日本延宝五年至长崎。后改造水户之天德寺,号祇园寺。为开山。寿五十七寂。见日本洞上联灯录。
牛头禅
【佛学大辞典】
(流派)以牛头山法融为祖之禅派。又称牛头宗。四祖道信下旁出之禅宗也。初,法融入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枯坐,有百鸟衔花之祥。唐贞观中,四祖道信闻之,往寻访,因附法。自是法席大盛。法融下,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世相付。慧忠下,有维则。则下有云居智。又智威之门有玄素。素下有道钦。钦开径山,受代宗之信仰,赐号国一。钦门有鸟窠道林,与白居易问答有名。牛头门风,虽一时振于唐代,而其末遂不盛。宗密之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曰:「牛头宗之意,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连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为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虽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即此可以见其宗风。南宗诸师,颇诋击牛头一派。彼黄檗希运:「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即其一例。又见传灯录四及九,祖庭事苑一等。
(流派)以牛头山法融为祖之禅派。又称牛头宗。四祖道信下旁出之禅宗也。初,法融入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石室枯坐,有百鸟衔花之祥。唐贞观中,四祖道信闻之,往寻访,因附法。自是法席大盛。法融下,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忠,六世相付。慧忠下,有维则。则下有云居智。又智威之门有玄素。素下有道钦。钦开径山,受代宗之信仰,赐号国一。钦门有鸟窠道林,与白居易问答有名。牛头门风,虽一时振于唐代,而其末遂不盛。宗密之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曰:「牛头宗之意,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迷之为有,即见荣枯贵贱等事。事迹既有相连相顺,故生爱恶等情。情生则为诸苦所系。梦作梦受,何损何益。虽有此能了之智,亦如梦心。乃至设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如梦如幻。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此以忘情为修也。」即此可以见其宗风。南宗诸师,颇诋击牛头一派。彼黄檗希运:「如四祖下牛头融大师,横说竖说,犹未知向上关捩子。有此眼脑,方辨得邪正宗党。」即其一例。又见传灯录四及九,祖庭事苑一等。
四种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禅中之第二出世间禅也。(参见:四禅定)
(术语)三种禅中之第二出世间禅也。(参见:四禅定)
四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参见:观练薰修)。【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参见:四禅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也。(参见:四禅定)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禅天)
【佛学次第统编】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證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术语)分贯练薰修之四种为四禅也。(参见:观练薰修)。【又】四禅天四禅定也。【又】四禅中之第四禅天也。三代实录曰:「四禅不坏于三灾。」(参见:四禅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界四天之四禅定也。(参见:四禅定)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四禅天)
【佛学次第统编】
次四禅者,若于第三禅定,厌离乐法,深见过患,入中间禅。心无散动,得未到地,于后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具足四支功德(一不苦不乐,二舍,三念清净,四一心)。
一、不苦不乐支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三禅时,种种因缘,诃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不苦不乐也。
二、舍支 离乐不悔名舍。谓行者既得第四禅,不动真定,则舍三禅难舍之乐,不生悔心,故名舍支。亦云:證四禅不动定时,不应取定起动念心,若心行舍,则无动念之乖也。
三、念清净支 念即爱念。谓行者既得四禅真定,当念下地之过,复念自己功德,方便将养,令不退失,进入胜品,故名为念。亦云:是四禅中,有不动照了,正念分明,故名念支。
四、一心支 心与定一,名一心支。谓行者既得四禅之定,复用舍念将护,则心无所依,泯然凝寂,一心在定,犹如明镜不动,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
名为根本四禅,若人坐禅得此,随其浅深,命终必生福生等三天中,是为四禅天因也。
四禅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禅天,初禅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众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为三天(萨婆多以之于梵辅天中摄),故初禅天有三天。二、二禅天,二禅已上,亦无眼耳身之三识,仅有意识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无眼等五识,故无乐受,又意识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乐受。但无觉观二者,此地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光音)之三天。三、三禅天,是亦仅有意识。有乐舍二受与上相应。此地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此地亦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之三天。四、四禅天,此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此地萨,经二部立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无想天为九天(萨经二部摄之于广果中),故萨婆多部有十六天,经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识与上座部之义同为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界名)新云四静虑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色界四天处也。分别之以受与观觉(新曰寻伺):一、初禅天,初禅已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就眼耳身意四识有喜受,而与意识相应,有乐受而与三识相应,且有觉观之二者。此地萨婆多部立梵众梵辅之二天,经部与上座部,加大梵天为三天(萨婆多以之于梵辅天中摄),故初禅天有三天。二、二禅天,二禅已上,亦无眼耳身之三识,仅有意识之一,因而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无眼等五识,故无乐受,又意识之怡悦粗大,故是喜受而非乐受。但无觉观二者,此地有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光音)之三天。三、三禅天,是亦仅有意识。有乐舍二受与上相应。此地意识怡悦之相,至极净妙,故立为乐受。此地亦有少净,无量净,遍净之三天。四、四禅天,此亦仅有意识,唯有舍受与之相应。此地萨,经二部立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于此加无想天为九天(萨经二部摄之于广果中),故萨婆多部有十六天,经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识与上座部之义同为十八天。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四禅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略云四禅,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禅定生于色界之四禅天也。此四禅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于色界,且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禅。(一)初禅,初禅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禅具八触十功德。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泯澄净,怗怗安稳,其心在缘,居然不驰散,是名曰粗住。由此心后怗怗胜前,名为细住。其后一两日或两月,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我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净,虽空净犹见身心之相,未有定内之功德,是名欲界定(成实立欲界定俱舍不立之摄于未到定中),从是心后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是名未到定(成实不立之,俱舍立之名未至定),此时性障犹在,未入初禅也。在此未到定,身心豁虚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岁定心不坏,则于此定中即觉自心之微微动摇,或感微痒,即发动痒轻重冷煖涩滑,是名八触。此为色界之四大极微与欲界之四大极微转换,而发此触相也,此乃正入初禅之相。此时有十功德,又谓之十眷属。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是也(是就八触中之动触而论馀七触功德准之)。此八触十功德,唯在初禅,二禅已上则无,是为初禅之特相。就四禅总体言之,则以十八支分别,十八支者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也。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禅,故名为支。初禅五支者觉支(新曰寻支),观支(新曰伺支),喜支(新同名),乐支(新同名),(经部为眼耳身三识之乐受,有部不许定中三识,仅有意识故为轻安乐非乐受也),一心支(新定支也)。(二)二禅。呵弃初禅之觉观而得此禅,于初禅已了色界四大转换。故二禅已上无八触十功德也。二禅之四支者,内净支(俱舍以为五根中之信根,深信受胜实之功德也,净为信相。故曰净,属心故云内),喜支,乐支(轻安乐也,非乐受),一心支(新定支),也。(三)三禅,呵弃第二禅之喜受而得三禅也。此禅具五支,舍支(是行舍非舍受),念支(三禅之乐极胜为不染著故要正念),慧支(同上),乐支(意识之乐),一心支(新曰定支寂然在定是也)。(四)四禅,呵弃三禅之乐受。四支者不苦不乐支(新曰中受支,五受中之舍受也),舍支(舍第三禅之乐受也非忧悔),念支(念下地之过自己之功德长养之),一心支(犹如钟,犹如清水)也。初禅之五支乃至四禅之四支为何?即行体是也,依俱舍之意,初禅之付五支者,以此时二十二心数发于一时(大地十与大善地法十及觉与观也),于中取强者为五支,五支皆定体也,成论明五支前后相次而起,取四支为方便,一心支为实体。天台止观,法界次第之所明,大要据成实论。见止观九之一,法界次第上,俱舍论二十八。智度论十七曰:「若能呵五欲、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功慧、一心,行此五得五支,成就初禅。」(参见:禅)。梵Catur-dhya%na。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参见:四禅天)
(名数)略云四禅,新云四静虑。修此四禅定生于色界之四禅天也。此四禅内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在果者生于色界,且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禅。(一)初禅,初禅之前行,有粗住,细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禅具八触十功德。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故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泯澄净,怗怗安稳,其心在缘,居然不驰散,是名曰粗住。由此心后怗怗胜前,名为细住。其后一两日或两月,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我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净,虽空净犹见身心之相,未有定内之功德,是名欲界定(成实立欲界定俱舍不立之摄于未到定中),从是心后泯然一转,不见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铺,犹如虚空是名未到定(成实不立之,俱舍立之名未至定),此时性障犹在,未入初禅也。在此未到定,身心豁虚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岁定心不坏,则于此定中即觉自心之微微动摇,或感微痒,即发动痒轻重冷煖涩滑,是名八触。此为色界之四大极微与欲界之四大极微转换,而发此触相也,此乃正入初禅之相。此时有十功德,又谓之十眷属。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是也(是就八触中之动触而论馀七触功德准之)。此八触十功德,唯在初禅,二禅已上则无,是为初禅之特相。就四禅总体言之,则以十八支分别,十八支者初禅五支,二禅四支,三禅五支,四禅四支也。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禅,故名为支。初禅五支者觉支(新曰寻支),观支(新曰伺支),喜支(新同名),乐支(新同名),(经部为眼耳身三识之乐受,有部不许定中三识,仅有意识故为轻安乐非乐受也),一心支(新定支也)。(二)二禅。呵弃初禅之觉观而得此禅,于初禅已了色界四大转换。故二禅已上无八触十功德也。二禅之四支者,内净支(俱舍以为五根中之信根,深信受胜实之功德也,净为信相。故曰净,属心故云内),喜支,乐支(轻安乐也,非乐受),一心支(新定支),也。(三)三禅,呵弃第二禅之喜受而得三禅也。此禅具五支,舍支(是行舍非舍受),念支(三禅之乐极胜为不染著故要正念),慧支(同上),乐支(意识之乐),一心支(新曰定支寂然在定是也)。(四)四禅,呵弃三禅之乐受。四支者不苦不乐支(新曰中受支,五受中之舍受也),舍支(舍第三禅之乐受也非忧悔),念支(念下地之过自己之功德长养之),一心支(犹如钟,犹如清水)也。初禅之五支乃至四禅之四支为何?即行体是也,依俱舍之意,初禅之付五支者,以此时二十二心数发于一时(大地十与大善地法十及觉与观也),于中取强者为五支,五支皆定体也,成论明五支前后相次而起,取四支为方便,一心支为实体。天台止观,法界次第之所明,大要据成实论。见止观九之一,法界次第上,俱舍论二十八。智度论十七曰:「若能呵五欲、五盖、行五法,欲、精进、念、功慧、一心,行此五得五支,成就初禅。」(参见:禅)。梵Catur-dhya%na。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参见:四禅天)
四禅八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禅者,色界之四禅也,八定者,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也,对欲界之散而总谓之定,重言之则如言诗书六经也。止观九曰:「四禅八定,毗昙成实明之委细。」同辅行曰:「言四禅八定者:四在八数,重兼列者。若色无色相对则色禅为禅,无色为定。若总以上界望于下欲则上上二界俗名定地,下欲为散。」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术语)四禅者,色界之四禅也,八定者,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无色定也,对欲界之散而总谓之定,重言之则如言诗书六经也。止观九曰:「四禅八定,毗昙成实明之委细。」同辅行曰:「言四禅八定者:四在八数,重兼列者。若色无色相对则色禅为禅,无色为定。若总以上界望于下欲则上上二界俗名定地,下欲为散。」
【佛学常见辞汇】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四禅比丘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十七谓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是得阿罗汉。恃是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生此恶见,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便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命终阿兰若,生于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何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虚诈我。是故即时见阿鼻泥犁中阴相,生阿鼻地狱中。
(传说)智度论十七谓佛弟子中有一比丘,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得初禅谓是须陀洹,第二禅时谓是斯陀含,第三禅时谓是阿那含,第四禅时谓是得阿罗汉。恃是不复求进,命欲尽时见四禅中阴相来,便生邪见谓无涅槃,佛为欺我。生此恶见,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便生阿鼻地狱。诸比丘问佛:某甲比丘,命终阿兰若,生于何处?佛言是人生阿鼻泥犁中。诸比丘皆大惊怪,此人坐禅持戒,何尔耶?佛言:此人增上慢,得四禅时,谓得四道。故临命终时,见四禅中阴相,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虚诈我。是故即时见阿鼻泥犁中阴相,生阿鼻地狱中。
世间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禅定之一。谓色界无色界之禅定也。见法华玄义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禅定之一,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
(术语)三种禅定之一。谓色界无色界之禅定也。见法华玄义四。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禅定之一,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
石门文字禅
【佛学大辞典】
(书名)洪觉范居石门,其文集曰石门文字禅。行于世。
(书名)洪觉范居石门,其文集曰石门文字禅。行于世。
尼连禅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又作尼连禅那Nairan^jana,河名。佛将成道,先浴此河,后坐菩提树下。玄应音义三曰:「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著也,名不乐著河也。」
(地名)又作尼连禅那Nairan^jana,河名。佛将成道,先浴此河,后坐菩提树下。玄应音义三曰:「尼连禅河应云尼连禅那,或云熙连禅,此译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著也,名不乐著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