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咨禀
禀白
通报
咨报
密报
禀呈
关咨
密禀
记咨
关补
《漢語大詞典》:咨禀(諮稟)
(1).请示、稟报。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内外諮稟,事同成人。”南史·臧质传:“时 孝武 自揽威权,而 质 以少主遇之,刑政庆赏,不復諮稟朝廷。”旧唐书·高崇文传:“ 崇文 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牘諮稟之繁。”
(2).请教。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初, 跋摩 至 京 , 文帝 欲从之受《菩萨戒》,会虏寇侵疆,未及諮稟,奄而迁化。” 唐 智昇 开元释教录卷四:“ 龙光 道生 慧解洞微,亦入 关 諮稟。”
《國語辭典》:禀白(稟白)  拼音:bǐng bái
下属对上级报告。宋。赵升《朝野类要。卷四。杂制过堂》:「尚书省密院属官,于入局日,分持所议事上都堂,禀白宰执而施行之。」也作「禀报」。
《國語辭典》:通报(通報)  拼音:tōng bào
1.通知、传达。《董西厢》卷七:「恰正心头闷,见红娘通报,有人唤门。」《红楼梦》第六四回:「原是贾琏贾珍素日亲密,又是弟兄,本无可避忘之人,自来是不等通报的。」
2.机关内将某事通告本机关全体同仁时使用的文件。也作「通告」。
《漢語大詞典》:咨报(諮報)
(1).禀报、上报。 唐 韩愈 《与郑相公书》:“伏惟不至远忧,续其一一諮报,不宣。”
(2).特指 唐 宋 学士院向三省申报文书。亦指所申报的文书。 宋 洪迈 容斋随笔·翰苑故事:“公文至三省,不用申状,但尺纸直书其事,右语云:‘諮报尚书省伏候裁旨,月日押。’谓之諮报。” 宋 刘克庄 《转调二郎神》词“没一字諮尚书省”自注:“学士院文字至朝廷,皆云諮报,不云申也。” 宋 赵升 朝野类要·文书:“諮报,学士院关报朝省之称。”参见“咨报。”
《國語辭典》:密报(密報)  拼音:mì bào
1.暗中通报。《三国演义》第二回:「左右密报张让,让等转告阿苗,又多送贿赂。」
2.隐密举发的报告。如:「警方接获一通检举贩毒案的密报。」
《漢語大詞典》:禀呈
禀报呈送。例如:禀呈皇上明察。
分類:禀报呈送
《漢語大詞典》:关咨(關諮)
(1).征询。南齐书·郁林王纪:“乃谋出 高宗 於 西州 ,中勑用事,不復关諮。”南齐书·江祏传:“ 高宗 虽顾命羣公,而意寄多在 祏 兄弟。至是更直殿内,动止关諮。”
(2).禀报请示。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军兴以来,处事不用律令,竞作新意,临事立制,朝作夕改,至於主者不敢任法,每輒关諮,非为政之体也。”
《漢語大詞典》:密禀
秘密禀报。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揭帖式》:“如某官实无劣蹟,当即密禀回覆,并不可轻洩。”
分類:秘密禀报
《漢語大詞典》:记咨(記諮)
宋 代的官场文书用语。谓记录并向上禀报。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御史中丞知杂事礼上祥瑞案,三道皆判‘记諮’,不见出何故事。驾部 王郎中 云:‘諮亦誥之义,如尚书省案式郎中侍郎判六諮名示之类。记未详。’余以谓尚书省案式至尚书亦曰依判諮。注:非通僕射判者,不须諮;至僕射,但书依判而已。然则记諮者,恐是应记諮於上也。亦未知果是否?”
《漢語大詞典》:关补(關補)
先任命官吏而后禀报吏部。魏书·尒朱荣传:“曾关补 定州 曲阳县 令,吏部尚书 李神儁 以阶悬不奉,别更拟人。”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 荣 尝关补 曲阳县 令。” 胡三省 注:“关补者,先补授而后关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