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禀报(稟報)  拼音:bǐng bào
下属对上级报告。《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邮禀帖》:「虽趋任尚俟卜期,另具禀报,而瞻依之切,于得签之日,即已神驰。」也作「禀白」。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ǔ
1.说话。《易经。颐。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三国演义》第一回:「性宽和,寡言语。」
2.文章著述。《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u
1.禀告。如:「等我过去言语一句,你再进来。」
2.发言。如:「你怎么不言语呢?」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上覆  拼音:shàng fù
回覆,比较谦逊的用语。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小生姓韩,名翃,字飞卿,烦你与小生在那娇娘根前道个上覆咱。」《三国演义》第六七回:「松大喜,看了密书中言语,谓细作曰:『上覆魏公,但请放心,某自有良策奉报。』」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國語辭典》:报到(報到)  拼音:bào dào
1.报告自己已经来到。通常指入学、入伍或就任新职的手续。如:「学期开始,新生们陆续来校报到。」「会议即将开始,与会人员纷纷前来报到。」
2.通报、禀报。《白雪遗音。八角鼓。清晨起》:「手提兔毫,锦片片的文字写的高。写罢搁笔自己睄。童儿报到有人找,忙把书笺案上抛。」
《漢語大詞典》:咨启(咨啓)
犹禀报。三国志·魏志·明元郭皇后传:“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书生》:“某去,便当咨启,至期则皆至此矣。” 明 高明 《琵琶记·激怒当朝》:“恩官且听咨启: 蔡状元 闻説皱眉,忠和孝,恩和义,念父母八十年餘,况已娶了妻室,再婚重娶非礼。”
分類:禀报
《漢語大詞典》:呈禀
犹禀报。 宋 岳珂 桯史·朝士留刺:“昔有一朝士,出謁未归,有客投刺于门,閽者告之以某官不在,留门状,俟归呈禀。”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立局亲审》:“所有生员,非係本身之事,不得代人呈禀。”
分類:禀报
《漢語大詞典》:报覆(報覆)
禀报;报知。 宋 岳飞 《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今月初十日申时,据巡绰马报覆,有番贼马军一千餘骑,径来侵犯 郾城县 北 五里店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来到也,不索报覆,自入去见夫人。”
分類:禀报报知
《國語辭典》:启报(啟報)  拼音:qǐ bào
呈请上级指示。《三国志。卷六○。吴书。全琮传》:「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县之患,故便振赡,不及启报。」
分類:禀报
《漢語大詞典》:白报(白報)
报告;禀报。礼记·玉藻“大夫拜赐而退” 唐 孔颖达 疏:“拜竟则退,不待白报,恐君召进答已故也。”
分類:报告禀报
《國語辭典》:报伏(報伏)  拼音:bào fú
通报、禀报。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祗候人门首看者,若有人来时,报伏我知道。」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一折:「张千报伏去,道状元来了也。」
分類:通报禀报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漢語大詞典》:禀赴
禀报。例如:联名禀赴各大宪。——《广州军务记》
分類:禀报
《國語辭典》:走马(走馬)  拼音:zǒu mǎ
1.骑马疾行。比喻迅速。《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来朝走马。」
2.善于奔驰的马。《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
3.乐曲名。参见「八骏马」条。
《國語辭典》:走马灯(走馬燈)  拼音:zǒu mǎ dēng
1.一种花灯。从元宵节的习俗发展而来,用木或竹条扎成一风车状的辐射圆轴,轴外围成一个圆筒状的纸轮,上面贴著用各种彩纸剪成的人马图案,纸轮外再作一层方形或圆形的灯壳。在纸轮中安放蜡烛,火焰热力造成空气对流,轮即转动,人马也跟著转动,影子映在灯壳上,往来回转,就像在奔跑一样,故称为「走马灯」。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走马灯》:「走马灯者,剪纸为轮,以烛嘘之,则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也称为「马骑灯」。
2.形容人匆忙地来往不停。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往来的人,一上一下,似走马灯儿一般,是好耍子也。」《喻世明言。卷五。穷马周遭际卖䭔媪》:「小二哥搬运不迭,忙得似走马灯一般。」
《國語辭典》:专达(專達)  拼音:zhuān dá
擅自行事。《周礼。天官。小宰》:「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漢語大詞典》:进名(進名)
特指将荐用或晋谒人员的姓名禀报皇帝。旧唐书·韦贯之传:“同列以 张仲素 、 段文昌 进名为学士, 贯之 阻之,以行止未正,不宜在内庭。”新唐书·选举志下:“又詔员外郎、御史诸供奉官,皆进名敕授。” 宋 梅尧臣 《碧云騢》:“ 遵 昨日閤门进名,已许上殿,今日班次至而止之,必有蒙蔽圣聪而为 梁适 者,请中官奏,臣不敢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