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5,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吊祭
祭诗
祭灶
祭社
祭告
祭奠
宾祭
望祭
奉祭
设祭
野祭
供祭
祭扫
祭鱼
祫祭
《國語辭典》:吊祭(弔祭)  拼音:diào jì
哀吊祭拜。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亲加吊祭,表荐孤遗,远协神期,用彰世祀。」《醒世恒言。卷二二。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后边元礼告假回来,亲到废寺基址,作诗吊祭六位同年。」
《漢語大詞典》:祭诗(祭詩)
唐 贾岛 常于每年除夕,取自己当年诗作,祭以酒脯而自勉。见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四。后因以“祭诗”为典,表示作者自祭其诗藉以自慰。 宋 戴敏 《壬寅除夕》诗:“ 杜陵 分岁了, 贾岛 祭诗忙。”
《國語辭典》:祭灶  拼音:jì zào
五祀之一。古于夏祭,汉改腊祭,民间则习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祭祀灶神,贿赂灶神在天帝面前多加美言,以求来年好运。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二。五祀》:「夏祭灶者,火之主,人所以自养也。」宋。苏轼 初到杭州寄子由诗二首之二:「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也称为「祭灶神」、「祀灶」。
《漢語大詞典》:祭社
祀土地神。书·泰誓上“宜于冢土” 孔 传:“祭社曰宜。”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止雨:“祭社,击鼓三日而祝。”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二:“它如观黍、祈年、祭社、求晴雨等……都成为王者所必须经常亲自举行的大事。”
《國語辭典》:祭告  拼音:jì gào
古时国有大事,祭神而告之。《郎潜纪闻初笔。卷一二。遣官祭告岳渎》:「康熙丙子正月,天子为元元祈福,遣大臣分行祭告。」
《國語辭典》:祭奠  拼音:jì diàn
设置供品于灵前或墓前祭吊死者。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祝盟》:「祈祷之式,必诚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北史。卷一一。隋高祖文帝本纪》:「既宗祀废绝,祭奠无主,兴言矜念,良以怆然。」
《漢語大詞典》:宾祭(賓祭)
(1).谓招待贵宾和举行大祭。左传·襄公十年:“ 鲁 有禘乐,宾祭用之。” 杨伯峻 注:“ 鲁 用 周王 之禘乐,於享大宾及大祭时用之。” 宋 张载 《正蒙·乐器》:“采枲耳,议酒食,女子所以奉宾祭、厚君亲者足矣。” 清 曾国藩 《欧阳氏姑妇节孝家传》:“勤其力以率其妯娌,与其子姓佣奴,各有专职,土无寸旷,人无晷暇,俛拾仰取,宾祭有经。”
(2).设尸而祭。逸周书·大匡:“祈而不宾祭,服潄不制,车不雕饰。” 朱右曾 校释:“宾,尸也。”
《國語辭典》:望祭  拼音:wàng jì
1.遥望远拜。《旧唐书。卷九一。张柬之传》:「今减耗国储,费用日广,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哀号望祭于千里之外。」
2.祭祀山川。《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
《漢語大詞典》:奉祭
敬词。祭祀。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二章:“我们村子里的世世代代子孙都会每年春秋两次奉祭你的呢。”
《漢語大詞典》:设祭(設祭)
陈设祭品。礼记·礼器:“设祭于堂,为祊乎外。” 郑玄 注:“设祭之饌於堂。” 孙希旦 集解:“设祭於堂,谓尸出在堂时,荐朝践之豆、籩,及祭腥、爓之肉也。” 元 王恽 《和干臣食粽有感诗韵》:“怀沙悲 楚 屈 ,设祭入 湘 潭 。”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紫湘诔》:“翦纸招魂,采蘅设祭,我作此解,潸焉出涕。”
《國語辭典》:野祭  拼音:yě jì
清明节上坟祭扫。元。周密《乾淳岁时记。祭扫》:「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人家上冢者,多用枣锢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
《漢語大詞典》:供祭
(1).祭祀。京氏易传·鼎:“木能巽火,故鼎之象;亨飪见新,供祭明矣。” 王绩 注:“凡飪熟,享祀为先,故曰供祭明矣。”汉书·霍光传“丞相擅减宗庙羔、菟、鼃” 唐 颜师古 注:“羔、菟、鼃所以供祭也。” 王西彦 《厦门印象记》五:“我的一个朋友寄寓的一家本地人,甚至还把死在外面的人抬到屋内供祭。”
(2).指供佛花中的人物。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三:“我那位少爷就特意给她买来一匹高脚马,绣花鞍子,丝穗辔子,打扮得供祭一样。”
《國語辭典》:祭扫(祭掃)  拼音:jì sǎo
清理坟区,祭拜先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将及半年,正值清明节届,防禦念兴娘新亡,合家到他冢上堆钱祭扫。」
《漢語大詞典》:祭鱼(祭魚)
犹獭祭。礼记·王制:“獭取鲤于水裔,四方陈之,进而弗食,世谓之祭鱼。” 唐 孟浩然 《早发渔浦潭》诗:“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诗:“石言雁字并纷如,点鬼穷时又祭鱼。”参见“ 獭祭鱼 ”。
《國語辭典》:獭祭鱼(獺祭魚)  拼音:tà jì yú
獭喜吃鱼,常将所捕的鱼井然有序的陈列岸边,如同陈列祭祀的供品,遂称为「獭祭鱼」。《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后形容罗列典故、堆砌成文。宋。吴炯《五总志》:「唐李商隐为文,多检阅书史,鳞次堆积左右,时谓为獭祭鱼。」
《漢語大詞典》:祫祭
古代天子诸侯所举行的集合远近祖先神主于太祖庙的大合祭。礼记·曾子问:“祫祭於祖,则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蹕。” 孔颖达 疏:“祫,合祭祖。大祖三年一祫。谓当祫之年则祝迎高、曾、祖、禰四庙,而於大祖庙祭之。天子祫祭则迎六庙之主。今言四庙者,举诸侯言也。”《穀梁传·文公二年》:“祫祭者,毁庙之主陈于大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祭于大祖。” 范宁 注:“祫祭者,皆合祭诸庙。已毁未毁之主,於大祖庙中以昭穆为次序。”《汉书·韦玄成传》:“祫祭者,毁庙与未毁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古之正礼也。”《东观汉记·张纯传》:“祫祭以冬十月,冬者,五穀成熟,物备礼成,故合聚饮食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祫祭捧帛爵用近支王公:“故命岁暮太庙祫祭。凡捧帛执爵诸执事官,皆用圣祖以下宗支诸王公将军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