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96,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刍狗
朝事
血食
追远
民社
石坛
四起
里社
烝尝
斋戒
上尊
祖道
明庭
三道
三献
《國語辭典》:刍狗(芻狗)  拼音:chú gǒu
古时用草编结成的狗形,供祭祀用,用完即丢弃。后比喻轻贱无用之物。《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周宣》:「刍狗者,祭神之物。」
分類:祭祀本义
《漢語大詞典》:朝事
指古代早晨祭祀宗庙之事。礼记·祭义:“建设朝事,燔燎羶薌。” 陈澔 集说:“朝事,谓祭之日,早朝而行之事也。朝,如字。”
(1).朝廷的政事。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脩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詔,朝事以乐。” 陆德明 释文:“朝,直遥反。” 孔颖达 疏:“朝事,谓朝廷之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且夫卿必有军事,是故循车马,比卒乘,以备戎事。有难则以备不虞,平夷则以给朝事。”南史·宋纪上·武帝:“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任宰相,母后不烦临朝。”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成化 以来,人君不復与臣下接,朝事亦无可纪。”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二:“朝事归诸将,军输仰大农。”
(2).犹臣服。释名·释州国:“ 赵 ,朝也,本小邑,朝事於大国也。”
《國語辭典》:血食  拼音:xuè shí
鬼神享受牲牢的祭祀。《国语。齐语》:「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國語辭典》:追远(追遠)  拼音:zhuī yuǎn
1.追怀祖先。《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追怀古人古事。《文选。班昭。东征赋》:「入匡郭而追远兮,念夫子之厄勤。」
《國語辭典》:民社  拼音:mín shè
人民与社稷。宋。苏轼〈送张嘉父长官〉诗:「微官有民社,妙割无鸡牛。」
《漢語大詞典》:石坛(石壇)
(1).石头筑的高台。古代多用于祭祀。汉书·郊祀志下:“紫坛伪饰女乐、鸞路、騂驹、龙马、石坛之属,宜皆勿修。” 北周 庾信 《周陇右总管长史豆卢公神道碑铭》:“石坛承祀,丰碑颂灵。” 唐 许浑 《重游飞泉观题故梁道士宿龙池》诗:“云开星月浮山殿,雨过风雷遶石坛。”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八:“毳毛伐尽浥清寒,自缚茅龙上石坛。”
(2).石制的台或墩。 唐 韩愈 《记梦》诗:“石坛坡陀可坐卧,我手承頦肘拄座。”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左前方有大柏树一株,有圆形石坛围护其根。”
《國語辭典》:四起  拼音:sì qǐ
由四方兴起。如:「群雄四起」、「风云四起」。
《國語辭典》:里社  拼音:lǐ shè
里中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司请令县常以春月及腊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财以祠。」
《國語辭典》:烝尝(烝嘗)  拼音:zhēng cháng
秋祭称尝,冬祭称烝。泛指祭祀。《诗经。小雅。天保》:「礿祠烝尝,于公先王。」
《國語辭典》:斋戒(齋戒)  拼音:zhāi jiè
1.在祭祀或举行重要典礼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夫妻不同房,严守戒律,以示虔诚庄敬。《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但凡人要请他写字时,他三日前,就要斋戒一日。」
2.佛教用语。八关斋的简称。参见「八关斋」条。
《國語辭典》:八关斋(八關齋)  拼音:bā guān zhāi
关,禁闭之意,严禁不正当的行为,使之不犯。八关斋是佛教八戒法和斋法的合称。八戒为:一、不杀,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花鬘璎珞,八、不习歌舞伎乐。斋法指过午不食。合此九条戒律,称为「八关斋」。《增一阿含经》卷一六:「持八关斋,闭塞六情,防制五欲。」也称为「八关斋戒」、「八斋戒」、「斋戒」。
《國語辭典》:上尊  拼音:shàng zūn
1.祭祀时陈列在最前的酒杯。《礼记。郊特牲》:「黄目,郁气之上尊也。」唐。孔颖达。正义:「祭祀时列之最在诸尊之上,故云上也。」
2.尊奉、尊崇。《史记。卷三九。晋世家》:「十二年冬,齐顷公如晋,欲上尊晋景公为之,景公让不敢。」
《國語辭典》:祖道  拼音:zǔ dào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设宴送行。《汉书。卷六六。刘屈氂传》:「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兵出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有一杯酒为君祖道,待俺先把盏者!」
《漢語大詞典》:明庭
(1).古代帝王祭祀神灵之地。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钧天曲》:“已庆明庭乐,谁想南风弹。”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三》:“众仙就朝于瑶水,羣帝受享於明庭。”参见“ 明廷 ”。
(2).圣明的朝廷。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明庭开广敞,才儁受羈维。” 宋 文天祥 《正气歌》:“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实》:“娘行休洒伤时泪,真共假,向明庭质对。”
《漢語大詞典》:明廷
(1).指 甘泉山 。在 陕西省 淳化县 西北。亦指 甘泉宫 。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廷 。 明廷 者, 甘泉 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 崆峒 迷大道,万灵风雨集 明廷 。”
(2). 汉 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 篤 曰:‘ 篤 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李贤 注:“明廷犹明府。”此指 外黄 县令 毛钦 。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人称县曰明府, 汉 人谓之明廷。”
(3).圣明的朝廷。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 宋 陆游 《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
《漢語大詞典》:三道
(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 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苏洵 《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國語辭典》:三献(三獻)  拼音:sān xiàn
古代举行祭典时,初次献酒为初献,再次献酒为亚献,第三次献酒为终献,合称为「三献」。《续汉书志。第二五。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郊祀之事掌三献。」《儒林外史》第四○回:「率领众百姓,叫木耐在旁赞礼,升香、奠酒,三献、八拜。」也称为「三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