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96,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38  39  40  41  42  44  45  46  47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璋瓒
野祀
迎尸
引羊
致胙
俎几
祭玉
腊祭
牢祭
空位
解谢
祠具
不血食
燔烈
燔瘗
《國語辭典》:璋瓒(璋瓚)  拼音:zhāng zàn
古时祭祀盛装鬯酒的器具。以璋作柄,用来祼祭。《礼记。祭统》:「大宗执璋瓒、亚祼及迎牲,君执纼。」
《漢語大詞典》:野祀
在野外祭祀。宋书·礼志四:“况 亮 ( 诸葛亮 )德范遐邇,勋盖季世,兴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於私门,庙象闕而莫立,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也。”
《漢語大詞典》:迎尸
(1).古代祭礼之一。上古祭祀时,立尸以代死者受祭。尸由臣下或死者晚辈充任。“迎尸”指迎接象征死者神灵而受祭的人。仪礼·士虞礼:“祝迎尸。” 郑玄 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繫,立尸而主意焉。” 清 姚鼐 《题汾州太守墓庐图》诗:“自从 秦 汉 来,閟宫礼销鑠。厌祭不迎尸,同堂废特禴。”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四》:“ 中国 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迎尸拜蛇以至美育代宗教,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2).谓接回尸体。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六年:“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
《漢語大詞典》:引羊
古代祭祀进少牢(一羊一豕或只一羊)时行于黄旗前的羊。 清 王士禛 居易录卷十四:“凡祭进少牢,以黄旗前导,一羊居前,谓之引羊。”
《漢語大詞典》:致胙
(1).古时天子祭祀后,将祭肉赏赐诸侯,以示礼遇。国语·齐语:“ 葵丘 之会,天子使 宰孔 致胙於 桓公 ,曰:‘余一人之命,有事於 文 武 ,使 孔 致胙。’” 韦昭 注:“胙,祭肉也。”史记·商君列传:“居五年, 秦 人富强,天子致胙於 孝公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奉 汉帝 为 山阳公 ……上书不称臣,京都有事於太庙,致胙。”
(2).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国语·鲁语上“尝、禘、蒸、享之所致君胙者有数矣” 韦昭 注引 贾 唐 二君曰:“臣祭,致肉於君,谓之致胙。”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 唐 贾公彦 疏:“今彼虽据诸侯礼,王之臣致胙亦然。故云‘归胙於王’也。”参见“ 致福 ”。
《漢語大詞典》:致福
(1).古代臣子祭祀后,将祭肉奉献给国君,表示为君王和国家添福。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 郑玄 注:“致福,谓诸臣祭祀,进其餘肉,归胙于王。”周礼·春官·都宗人:“掌都祭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正都礼与其服。”《穀梁传·僖公十年》:“世子祠。已祠,致福於君。” 锺文烝 补注:“福,胙肉。”
(2).代人主持祭祀,将祭馀之肉奉献给主人,也称致福。礼记·少仪:“为人祭曰致福。” 陈澔 集说:“为人祭,摄主也,其归胙将命之辞言致福,谓致其祭祀之福也。”
(3).得福;求福。易·震:“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 高亨 注:“言面临鉅雷,畏恐则得福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漢語大詞典》:俎几
亦作“ 俎机 ”。
(1).俎形如几,故称。古代祭祀、燕飨时所用的礼器。《宋史·乐志八》:“执事骏奔,肃将俎几。神其顾歆,永锡多子。”
(2).俎形如几,故称。切肉用的砧板。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汉祖 之平生可考而知也,委 太公 于俎机而无营救意。”
《漢語大詞典》:祭玉
祭祀时所用之玉。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四:“前代礼神,有祭玉、燔玉二品。”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庚午,詔有司更造祭器、祭玉等。”
分類:祭祀
《國語辭典》:腊祭(臘祭)  拼音:là jì
古代于冬至后第三戌日,祭百神。《汉书。卷六。武帝纪》:「膢五日,祠门户,比腊。」唐。颜师古。注:「腊者,冬至后腊祭百神也。」
《漢語大詞典》:牢祭
古代用纯色牛羊豕的祭祀。《唐律疏议·职别上·释文》:“牲牢玉帛。凡牛、羊、豕此等皆择纯色,谓之全。全者为牲,遂养之於涤宫三日,然后始用,破而生献,谓之牢祭。”
《國語辭典》:空位  拼音:kòng wèi
馀留而未使用的位置。
《漢語大詞典》:解谢(解謝)
(1).祭祀禳解。 汉 王充 论衡·解除:“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
(2).宽恕。 宋 司马光 《上皇太后疏》:“不可以一忤颜色而终身恶之,遂不可解谢也。”
《漢語大詞典》:祠具
祭祀时所用的器具。或称祠器。汉书·郊祀志:“天子既令设祠具,至 东泰山 , 东泰山 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后汉书·桓荣传:“ 赐 遣吏奉祠,因县发取祠具, 曄 拒不受。”
分類:祭祀器具
《漢語大詞典》:不血食
指因为无后嗣或国家灭亡而绝祀。古代祭祀用牲,谓血食。左传·庄公六年:“ 邓侯 曰:‘人将食吾餘。’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而君焉取餘。’”新五代史·刘承钧传:“然 承钧 家世非叛者,区区守此,盖惧 汉氏 之不血食也。”
《漢語大詞典》:燔烈
诗·大雅·生民:“诞我祀如何……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毛 传:“傅火曰燔,贯之加于火曰烈。” 孔颖达 疏:“傅火曰燔,谓加火烧之。《商颂》曰:‘如火烈烈’,则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烧,故云贯之加於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时燔燎牲体。 宋 苏轼 《内中御侍已下贺年节词语·皇太后》:“伏以三元资始,磔禳以饯餘寒;万寳更新,燔烈以兴嗣岁。”
分類:祭祀牲体
《漢語大詞典》:燔瘗(燔瘞)
(1).祭祀天地。汉书·终军传:“专神明之敬,奉燔瘞於郊宫。” 颜师古 曰:“燔,祭天也;瘞,祭地也。”
(2).指祭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谨择元日,与百寮登坛,受皇帝璽綬。脩燔瘞,告类于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