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96,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主鬯
常祀
群祀
牲牷
祭地
公社
把握
焄蒿
伏日
神位
明荐
家祭
祭文
初献
三祀
《漢語大詞典》:主鬯
(1).主掌宗庙祭祀。鬯,古代祭祀用的一种香酒。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付尔以承祧之重,励尔以主鬯之勤。” 宋 庄绰 鸡肋编卷下:“逮余主鬯之日,实乃秉钧之秋。”
(2).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孔颖达 疏:“震卦施之於人,又为长子。长子则正体於上,将所传重,出则抚军,守则监国,威震惊於百里,可以奉承宗庙彝器粢盛,守而不失也。”后因称太子为“主鬯”。 唐 柳宗元 《贺践祚表》:“主鬯彰孝恭之美,抚军著神武之功。”旧唐书·玄宗纪上:“ 平王 有圣德,定天下,又闻 成器 已下咸有推让,宜膺主鬯,以副羣心。”
《漢語大詞典》:常祀
固定的祭祀。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礼不卜常祀。”新唐书·礼乐志一:“凡岁之常祀,二十有二。” 元 文矩 《题中庆学庙壁》诗:“素王万世师,国经有常祀。”
分類:固定祭祀
《漢語大詞典》:群祀
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左传·襄公十一年:“名山名川,羣神羣祀。” 杜预 注:“羣祀,在祀典者。”后汉书·祭祀志中:“山川百神应祀者未尽,其议增修羣祀宜享祀者。” 清 代有祭群庙、群祠之典。群庙如先医庙、火神庙;群祠如贤良祠、昭忠祠,皆在群祀之列。参阅《清会典·礼部》
《漢語大詞典》:牲牷
(1).古代祭祀用的纯色全牲。左传·桓公六年:“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 杜预 注:“牲,牛羊豕也;牷,纯色完全也。”南史·萧子云传:“ 梁 初,郊庙未革牲牷,乐辞皆 沈约 撰,至是承用。”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三:“大羹味薄牲牷洁,至乐声和凤鸟飞。”
(2).泛指祭品。 郭沫若 《羽书集·惰力与革命》:“我们在这抗战的炮火声中纪念辛亥革命,我们要多放些大炮来作为喜炮,我们要多杀几个敌人来作为牲牷。”
《漢語大詞典》:祭地
(1).天子祭祀地神。《礼记·祭法》:“燔柴於泰坛,祭天也;瘞埋於泰折,祭地也。”诗·大雅·云汉“上下奠瘞,靡神不宗” 毛 传:“上祭天,下祭地。”
(2).供祀神祭祖用的土地。战国策·东周策:“ 赵 取 周 之祭地, 周 君患之。”
(3).即祭田。红楼梦第九二回:“或是祭地,或是义庄,再置些坟屋。”
《國語辭典》:公社  拼音:gōng shè
1.古制二十五家为社,称为「公社」。
2.古代祭祀的处所。《礼记。月令》:「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
3.自治团体的政治机关,或其统治区域。
4.法国、比利时等国地方政府的最小行政区。
5.法国的革命政府。
6.自治生产社区。
《國語辭典》:把握  拼音:bǎ wò
1.握手、互相执手。晋。程本《子华子。神气》:「今世之人,其平居把握附耳,呫呫相为然约而自保。」
2.掌握。如:「把握机会」、「把握光阴」。
3.成功的信心。《文明小史》第五三回:「如果怕没有把握,何妨到上海去先会会那位矿师和他订张合同。」
4.一握。《国语。楚语下》:「王曰:『其大小何如?』对曰:『郊禘不过茧栗,烝尝不过把握。』」
《國語辭典》:焄蒿  拼音:xūn hāo
祭品所散发出来的香臭之气。《礼记。祭义》:「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悽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宋。范成大〈除夜感怀〉诗:「焄蒿奉祠事,苦泪落酒卮。」
《國語辭典》:伏日  拼音:fú rì
三伏之日。自夏至后第三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有三伏,共三十日,称为「伏日」,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久之,伏日,诏赐从官肉。」也作「伏天」、「三伏天」。
《國語辭典》:神位  拼音:shén wèi
设置供祭祀的祖先神主,及一切作为祭祀的牌位。《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若是我的侄儿,我先拿他在祠堂里祖宗神位前先打几十板子才好!」也称为「神主」。
《漢語大詞典》:明荐(明薦)
谓祭祀时进献时物。礼记·祭统:“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 郑玄 注:“明,犹絜也。”旧唐书·孝友传·崔沔:“是以血腥爓熟,玄罇牺象,靡不毕登於明荐矣。” 宋 曾巩 《仲秋告祭诸庙文》:“敢率旧章,用陈明荐。”
《國語辭典》:家祭  拼音:jiā jì
家中的私奠。宋。陆游 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國語辭典》:祭文  拼音:jì wén
祭祀时所诵读的文辞。如唐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國語辭典》:初献(初獻)  拼音:chū xiàn
举行祀典或享客时,第一次的献酒。《左传。桓公九年》:「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旧唐书。卷二三。礼仪志三》:「礼成于三,初献、亚、终,合于一处。」
《漢語大詞典》:三祀
(1).古代春季三种祭礼的合称,即大祀、中祀、小祀。《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 汉 郑玄 注:“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按:大祀用玉帛牲全,次祀用牲币,小祀用牲。见《周礼·春官·肆师》。 宋 苏辙 《郊祀庆成》诗:“盛礼弥三祀,初元正七年。”
(2).古代大夫祭祀门神、路神以及大夫亡而无后的众鬼,合称“三祀”。《礼记·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 汉 蔡邕 独断:“大夫以下,自立三祀之别名:曰族厉,曰门,曰行。”
(3).三年。后汉书·崔骃传:“乃称疾而屡復兮,歷三祀而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