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5,分70页显示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3 34 35 36 下一页
释道臻( 道臻 字 伯祥 戴 净照禅师 实相 )
徐百祥
郭祥正(字 功父 号 谢公山人、漳南浪士、醉吟居士 )
董祥
吴太祥
石天麟(字 文祥 )
郑祥
王延禧(字 仲祥 )
陈祥道(字 用之、祐之 )
郭景祥
黄伯祥(字 天视 )
李祥
释景祥(别称 宝峰祥 景祥 傅 )
张克戬(字 德祥 忠确 )
其它辞典(续上)
詹祥释道臻( 道臻 字 伯祥 戴 净照禅师 实相 )
徐百祥
郭祥正(字 功父 号 谢公山人、漳南浪士、醉吟居士 )
董祥
吴太祥
石天麟(字 文祥 )
郑祥
王延禧(字 仲祥 )
陈祥道(字 用之、祐之 )
郭景祥
黄伯祥(字 天视 )
李祥
释景祥(别称 宝峰祥 景祥 傅 )
张克戬(字 德祥 忠确 )
人物简介
简介
皇祐四年(1052)任袁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为浮山远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年十四出家,二十为大僧。后嗣东京净因大觉琏禅师。神宗召对,令主慧林、智海二刹。哲宗即位,诏至福宁殿说法,赐号净照禅师。元祐八年卒,年八十。工墨竹,与黄庭坚等善(《画继》卷五)。《禅林僧宝传》卷二六有传。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道臻。字伯祥。福州古田戴氏子也。幼不茹荤。十四岁去上生院。持头陀行。又六年。为大小经论。置不读。曰。此方便说耳。即持一钵。走江淮。所参知识甚多。而得旨决于浮山远禅师。江州承天。虚席致臻。非所欲。而游丹阳。寓止因圣。一日行江上。顾舟默计曰。当随所往。信吾缘也。问舟师曰。载我船尾可乎。舟师笑曰。师欲何之。我入汴船也。臻云。吾行游京师。因载之。而北谒净因大觉琏禅师。琏使首众僧于座下。及琏归吴。众请以臻嗣焉。开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赐紫方袍徽号。京师四方都会。有万好恶。贵人达官日填门。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诏至庆寿宫。赐对甚喜。诏设高广座。恣人问答。左右上下。得未曾有。欢声动宫殿。赐与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悯名相之弊。始即相国。为慧林智海二刹。其命主僧。必自臻择之。宿老皆从风而靡。高丽使三僧来就学。臻随根开悟 神宗上仙。被诏至福宁殿说法。诏道臻素有德行。可赐号净照禅师。臻为人渠渠静退。似不能言者。所居都城西隅。衲子四十馀辈。颓然不出户。三十年如一日。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殁。前尝语门弟净圆曰。吾更三日行矣。及期沐浴。更衣说偈已。跏趺而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一夏。臻性慈祥纯至。奉身至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胫。不多为丛褶。曰徒费耳。无所嗜好。乃能雪方丈之西壁。请文与可扫墨竹。谓人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盖替我说法也。初说法于庆寿宫。僧问。慈圣仙游。定皈何所。臻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上悦以为能加敬焉。 赞曰。余至京师。尚及见之。时年已八十。褊首婆娑。面有孺子之色。取次伽梨。曳履送客。可画也。黄鲁直题其像曰。老虎无齿。卧龙不吟。千林月黑。六合云阴。远山作眉红杏腮。嫁与春风不用媒。老婆三五少年日。也解东涂西抹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臻。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读吴公倅都。闻师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蜣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三十若果成。一切皆常乐。蛣蜣不究竟。诸佛断性恶。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仿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师未登座不辄入。东坡云。与师语群集。有所遗忘。师则应口诵之。衮衮不休。东坡祭辨才文云。讲有辨臻。即谓师也。崇宁中谥实相。 赞曰。 维南有山 天设翠屏 师讲其下 鬼神来听 法战之勇 气肃千兵 坡言不泯 尚为典刑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八三七
徐百祥(?——一○七八),广西(今广西及广东一部)人,举进士第。熙宁九年,以石鉴荐,诏为右侍禁、钦、廉、白州巡检。交趾入寇,百祥尝阴与交通。事败,以元丰元年二月自缢死。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三、二八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平州当涂人,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少有诗名,极为梅尧臣所赏叹。举进士。神宗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计专听安石处画,神宗异之,安石耻为小臣所荐,极口陈其无行。时祥正方从章惇辟,以军功为殿中丞,闻安石语,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复出通判汀州,元丰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弃去,隐于县青山卒。能诗。有《青山集》。全宋诗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据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号醉吟居士,谢公山人、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据本集推知,约举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为德化尉。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邵州防禦判官。六年,为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为桐城令。后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未几弃官隐姑孰青山。元丰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五年,摄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诗格俊逸似李白,同时人梅尧臣誉之为“真太白后身”。有《青山集》三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郭祥正诗,以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南宋初刊本为底本。校以清道光刊本(简称道光本),参校清影印宋抄本(简称影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简称傅校本)等。《四库全书》尚有《青山续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诗均见《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诗均见孔平仲《朝散集》,故不录。另从道光本及《无为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一卷。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太平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少有诗声,梅尧臣以比李太白。庆历中举进士,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复出,元丰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弃去,隐于青山县,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存),《钱塘西湖百咏》一卷(存)。《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又见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神宗时为翰林待诏。善画花木,人多爱之。画马有韩干之风。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一一二
吴太祥,神宗时人。元丰三年为郓州天庆观道士。见《道家金石略》第二五五页所撰《重修天庆观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平州芜湖人,字文祥。石禹勤子。神宗元丰间南北江蛮事起,朝廷募勇士,天麟请行,与侍禁李资由硖州入谕蛮酋以祸福,皆相率降。李资戮降者,天麟止之,勿听。未几蛮复叛,因力战死,年二十九。
人物简介
简介
元丰元年(1078)任饶州知州。元丰八年(1085)任润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王延禧,字仲祥,钜野(今山东巨野)人。禹偁孙。曾知常德府沅江县(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二、一三),神宗元丰中知夔州(清道光《夔州府志》卷二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福州闽清人,字用之,一字祐之。陈旸兄。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博学,尤精于礼,著《礼书》,王安石以闻,诏尚书给笔札以进,除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兼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宗。卒年五十二。有《论语全解》。全宋诗
陈祥道,字用之,一作祐之,福州(今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一六)。除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哲宗元祐中为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卒年五十二(同上书卷八)。著《礼书》一百五十卷,与其弟陈旸《乐书》并行,已佚。《宋史》卷四三二有传。全宋文·卷二○一三
陈祥道,字用之(一作「祐之」),福州闽清(今福建闽清)人。治平四年进士,元祐中自太学博士除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著有《礼书》一百五十卷(存)、《论语全解》十卷(存)。见《淳熙三山志》卷六六,《宋史》卷四三二《陈旸传》,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四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郭景祥,哲宗元祐间人(明正统《和州志》卷二)。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
黄伯祥,字天视,绍圣中任连州录事参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开封人。为入内黄门。骁锐善骑射,以材武中选,授泾原仪渭同巡检。从景思立于河、湟,以功迁内殿崇班,累官兵马都钤辖。在熙河二十余年,终宣庆使、内侍押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景祥(一○六二~一一三二),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俗姓傅。住隆庆府泐潭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大沩真如慕哲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七十一。《嘉泰普灯录》卷八、《僧宝正续传》卷四、《五灯会元》卷一二有传。今录诗二首。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名景祥。建昌南丰傅氏子。父翼终。信州永丰令。母上官。梦入王室方暑。得壶浆饮之。如甘露。已而孕。又诸父梦。绛幡皂纛。拥一伟丈夫。至其家。称塞上将军。翌日而育。师因以塞上翁名之。少警敏嗜学。务记览。于书无所不窥。永丰公亡。追悼罔极。非出世间法无以报。即志舍家。会沙门有琦。说法于灵鹫。往听之。豁有省。遂依之落发具受。遍参知识。最后见大沩哲禅师。资缘契会。遂执侍焉。随入京师。哲公去世。负其骨归葬沩山。夜梦梵僧丈馀。授以法句。义甚微妙。师得之研味。心法盆明。归临川。得古屋数楹于人境之外。闭影不交人事者十年。大观中。同参自遵住东林。厚礼致之。命居第一座。分席接衲。未几泐潭虚席。南昌守张司成。雅闻师高道。勤请至。使者四往返。师坚卧不答。因属九江守津遣。乃始赴命。初大沩嘱师。年五十乃可师人。至是五十有四矣。及居泐潭宗风大振。衲子常五千指。规度严明。礼数雍穆。四方翕然推重。至禀承之。以为丛林华彩焉。示众曰。凡为善知识。应机利物。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则缁素不分。邪正不辨。不堪与人天为眼目。不能决断是非。如车单轮。如鸟只翼。不能高飞致远。何谓十智同真。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是非。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诸禅老。祖师言句。横且十方。天下老僧机缘不少。那一句语。是同一质同大事。什么处是同生杀。乃至同得入于此。拣辨得出。方有衲子。本色公验不为流俗。阿师于此未明无辨。验诸方眼目。不识学者病源。病源不识。则不断疑根。疑根不断。是谓生死根本。放幞不著处。不遇咬猪狗手脚。便将寻常知解劈头罩却。劈脚击住。谓祖佛出来。无过于此。久参高士。相共證明。晚学初机无待﨟岁穷年。却顾己躬。一无所是。则追悔不及也。师居泐潭。垂十年。道望闻于京师。宣和中。有旨。移金陵之蒋山。未几迁九江圆通。岁馀江西帅将夺之主黄檗。师知之。遁入同安山中。二刹迹至其所。争迎致。竟为黄檗得之。建炎末。退归泐潭。庵于秀峰。因以为号。卜终焉计。会期马南渡。避地天台。绍兴二年。从闽帅。大吉山之请。行未越境。为范丞相挽留。奏居鸿福。先是高庵禅师受鸿福命。未及入寺而化。师与高庵。素厚善。迨继其后居浮山。相距未阅月。即示疾。出古衲并书。付其嗣法德升。十月七日。趺坐告众而逝。寿七十一。腊五十二。阇维。目睛及数珠不烬。舍利葬本山。分其半塔于秀峰。初真点𮌎。以迈往不羁之度。超放自如。及其嗣法真如。则玉立峭峙。行深履高。生未尝以帛为衣。胁不至席者。逾四十年。师继其道。律己尤严。凡丛林规范。诸方所不能行者。师优为之。生不积馀长。殁无完衣。或欲为求章服名号者。则谢绝之曰。借使持来。政堪天明作枕耳。其法语偈句。辞致浑厚。奄有作者之风焉。 赞曰。初秀峰在灵鹫。为童子时。闻二老宿夜语。举古德偈云。征轮轧轧过江南。暂把微躯寄泐潭。秦岭烟沙犹未息。月明空锁定僧庵。即感悟泣下。老宿问故。答曰。比梦中得此偈。当是前身所为者。老宿曰。审尔他日。必为泐潭主人。其后秀峰由泐潭避地天台。终于韶国师庵。果如其言。教称凡报土。皆宿习愿力所现。举有定分。岂不然哉。世以庸妄。相乘区区。苟合于声利之末。虽者且死。而莫之安分者。其闻秀峰之风。益可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