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28,分162页显示  上一页  29  30  31  32  33  35  36  37  38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神见
神经
神权
神仙吏
守神
女神
神树
神职
洞神
极神
神界
神影
神衷
神社
神教
《漢語大詞典》:神见(神見)
神明的预见;高明的识见。《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 青州 上司隔不得三日之内,移文下来,将前詔停止。那合郡的人,方信 李清 神见,越加叹服。”《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是夜竟与 郑生 成了亲, 郑生 容貌果与女巫之言相合,方信女巫神见。”《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爷爷青天神见!小的再不敢説。”
《國語辭典》:神经(神經)  拼音:shén jīng
1.人体的感应组织,分布全身,主知觉、运动及联络各部器官相互间的关系。
2.指称精神失常,举止不合常理。如:「你发什么神经!大热天还穿棉袄!」
《國語辭典》:神权(神權)  拼音:shén quán
神所赋予,绝对不可侵犯的权力。专制时代的帝王,常持此说以为其统治作辩护。
《漢語大詞典》:神仙吏
见“ 神仙尉 ”。
《漢語大詞典》:神仙尉
汉 梅福 曾补任 南昌 县尉,后去官归里。屡上书讥刺外戚 王凤 专权,终不纳。 王莽 专政时弃家出走,不知所终。相传已成仙。见汉书·梅福传。后诗文中因以“神仙尉”作为县尉的美称。 唐 陈子昂 《同旻上人伤寿安傅少府》诗:“闻道神仙尉,怀德遂为邻。”亦作“ 神仙吏 ”。 唐 岑参 《送江陵泉少府赴任便呈卫荆州》:“神仙吏姓 梅 ,人吏待君来。”
《漢語大詞典》:守神
鳖的别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一:“鳖无耳为守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介·鳖﹝释名﹞引 陆佃 云:“鱼满三千六百,则蛟龙引之而飞,纳鳖守之则免,故鳖名守神。”
分類:释名
《國語辭典》:女神  拼音:nǚ shén
1.神话传说中的女性神明。
2.指才貌出众、表现特出的女性偶像。
《漢語大詞典》:神树(神樹)
(1).相传一种具有神奇作用的树木。后汉书·方术传下·解奴辜:“又有神树,人止者輒死,鸟过者必坠。”
(2).以称婆罗树。 唐 李邕 《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巫者占于鬼谋,议者感于神树。”
《國語辭典》:神职(神職)  拼音:shén zhí
传教士的职务。如:「神职人员对于宗教的体认,较一般人来得深切。」
《漢語大詞典》:洞神
(1).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晋 陆云 《移太常府荐张赡书》:“﹝ 张赡 ﹞探微集逸,思心洞神;论道属书,篇章光覿。”
(2).道教神名。云笈七籤卷六:“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云笈七籤卷六:“洞神之教以教主 神宝君 为跡,以冥寂玄通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 清 龚自珍 《王仲瞿墓表铭》:“掌中雷者, 神宝君 説洞神下乘法。”
《漢語大詞典》:极神(極神)
耗尽精神。《汉书·董仲舒传》:“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
分類:耗尽精神
《国语辞典》:神界  拼音:shén jiè
仙境、仙界。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漢語大詞典》:神影
神像。南史·萧猷传:“﹝ 猷 ﹞性倜儻,与 楚王 庙神交,饮至一斛。每酹祀,尽欢极醉,神影亦有酒色,所祷必从。” 北魏 高允 《鹿苑赋》:“于是命匠选工,刊兹西岭,注诚端思,仰模神影。”说郛卷七四引 元 谢应芳 《辨惑论·淫祀》:“予自先人没,即以所祀神影火之,以其非义故也。”
分類:神像
《漢語大詞典》:神衷
神明的内心。旧时常用以称颂帝王的意旨。 南朝 梁简文帝 《上皇太子玄圃园讲颂启》:“从容雅论,实会神衷。”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入对则言圣旨神衷,出论则云谁敢逆耳。” 北齐 袁奭 《从驾游山》诗:“天游响仙蹕,春望动神衷。”
《漢語大詞典》:神社
(1).古代祭祀社神的场所。墨子·明鬼下:“昔者 齐庄君 之臣有所谓 王里国 、 中里徼 者。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 齐君 由谦杀之,恐不辜;犹谦释之,恐失有罪。乃使之人共一羊,盟 齐 之神社。”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八:“ 子路 与 子贡 过 郑 之神社,社树有鸟, 子路 搏鸟,社神牵挛 子路 。 子贡 説之,乃止。”
(2). 日本 神道教祭神的场所。或称神宫。原为各村落共行农事仪礼处,后逐步发展为兴建舍宇、神殿,按时祭神。 郭沫若 《创造十年》一:“在松原中,离大学后门不远处,有一座大神社,叫 箱崎神社 ,供的是 日本 人的守护神 八旛大明 神。那种神社在 日本 国内随处都有。”
《漢語大詞典》:神教
(1).指佛的法力。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崇佛者本在於神教,故以治心为先。”
(2).指谶纬假托天命之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3).指教化。 宋 范仲淹 《明堂赋》:“署圣法於圆闕,驰神教於方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