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111
词典
9
分类词汇
102
共102,分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1
2
3
4
5
6
7
分类词汇
(续上)
疾言厉色
和颜悦色
不尴不尬
不尴尬
愁眉苦脸
秋风纨扇图
色智
鉴貌辨色
焦眉苦脸
眉留目乱
目动言肆
目光如炬
《國語辭典》:
疾言厉色(疾言厲色)
拼音:
jí yán lì sè
言语急迫,神色严厉。形容人发怒的样子。明。沈鲸《双珠记》第一三出:「我那时疾言厉色,虽辱骂了他一场,恨藏奸卖俏,真是个人中兽。」《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那梅大老爷的脸色,已经平和了许多;就是问话的声音,也不像先前之疾言厉色了。」
分類:
疾言厉色
急促
神色
严厉
发怒
感情
激动
动时
时说
神情
《國語辭典》:
和颜悦色(和顏悅色)
拼音:
hé yán yuè sè
和蔼喜悦的脸色。《老残游记》第八回:「申子平急上前,和颜悦色的,把原委说了一遍。」《文明小史》第三三回:「要他们捐钱是要翻脸的,送儿子来考就和颜悦色了。」也作「和容悦色」。
分類:
和颜悦色
和蔼
喜悦
神色
和蔼可亲
面色
《國語辭典》:
不尴不尬(不尷不尬)
拼音:
bù gān bù gà
1.左右为难的意思。《醒世恒言。卷三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如今又弄得不尴不尬,心下烦恼,连生意也不去做。」《儒林外史》第二二回:「外甥女少不的是我们养著,牛姑爷也该自己做出一个主意来。只管不尴不尬住著,也不是事。」
2.奇怪,异于常态。《红楼梦》第九○回:「及见了宝蟾这种鬼鬼祟祟、不尴不尬的光景,也觉了几分。」《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作怪的是他怎么这样一副姿容,弄成恁般一个打扮,不尴不尬,是个什么原故呢?」
分類:
处境
神色
不明不白
困难
态度
不自然
《國語辭典》:
不尴尬(不尷尬)
拼音:
bù gān gà
1.奇怪异常。《水浒传》第一○回:「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的不尴尬。』」
2.不三不四,不正经。《醉醒石》第一五回:「就有那干不尴尬的人,哄诱他出去花哄,闯口面。」
分類:
端正
尴尬
棘手
麻烦
鬼祟
神色
困窘
态度
不自然
《國語辭典》:
愁眉苦脸(愁眉苦臉)
拼音:
chóu méi kǔ liǎn
眉头紧皱,苦丧著脸。形容忧伤、愁苦的神色。《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成老爹气的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红楼梦》第六二回:「那媳妇愁眉苦脸,也不敢进厅,只到了阶下,便朝上跪了,碰头有声。」也作「愁眉苦目」、「愁眉苦眼」。
分類:
忧思
重重
神色
悲苦
《漢語大詞典》:
秋风纨扇图
中国画。明代唐寅作。纸本立轴。水墨。画中一位面带寂寞惆怅神色的仕女,手执纨扇徙倚园中。背景丛竹怪石。人物裙角微扬,暗示秋风萧瑟。主要用白描画法,笔墨粗细浓淡富于变化。
分類:
中国画
唐寅
纸本
本立
立轴
水墨
画中
一位
寂寞
惆怅
神色
仕女
《國語辭典》:
色智
拼音:
sè zhì
自矜才智,现于形色。汉。刘向《说苑。卷一七。杂言》:「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
分類:
有才
才智
流露
骄矜
神色
《國語辭典》:
鉴貌辨色(鑒貌辨色)
拼音:
jiàn mào biàn sè
观察人的脸色而随机行事。《野叟曝言》第三三回:「那知乌龟、鸨子,是世上第一等精灵不过的东西,鉴貌辨色,早已猜透了九分。」也作「见貌辨色」、「鉴毛辨色」。
分類:
观察
察和
贬义
辨识
容颜
神色
脸色
求取
取悦
《漢語大詞典》:
焦眉苦脸(焦眉苦臉)
形容焦急愁苦的神色。 沙汀
《困兽记》
十四:“‘为了这一点事,你还不知道,我说了好几箩筐话啊!’ 田畴 焦眉苦脸的说了。”
分類:
焦急
愁苦
神色
《漢語大詞典》:
眉留目乱(眉留目亂)
神色不安貌。 元
施惠
《幽闺记·招商谐偶》
:“不肯赋情薄,随顺教人笑。空使我意沉吟,眉留目乱羞难道。”
分類:
神色
不安
《漢語大詞典》:
目动言肆(目動言肆)
谓神色不安,语调失常。
《
左传·文公十二年
》
:“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 杜预 注:“目动,心不安,言肆,声放失常节。”
《
北史·裴侠传
》
:“ 梁 竟陵 守 孙暠 、 酇城 守 张建 并以郡来附。 侠 见之,密谓人曰:‘ 暠 目动言肆,轻於去就者也; 建 神情审定,当无异心。’”
分類:
神色
不安
语调
失常
《國語辭典》:
目光如炬
拼音:
mù guāng rú jù
1.形容人怒视。《周书。卷一二。列传。齐炀王宪》:「宪辞色不挠,固自陈说。帝使于智对宪。宪目光如炬,与智相质。」《南史。卷一五。列传。檀道济》:「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
2.形容目光有神。《二刻拍案惊奇》卷五:「中间坐著一位神道,面阔尺馀,须髯满颏,目光如炬,肩臂摇动,像个活的一般。」
3.比喻见事透澈,识见远大。如:「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目光如炬,凡事都有独到之见解。」
分類:
眼光
光亮
火炬
发怒
神色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