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醉騃
醉得神志麻木不清之貌。 明徐复祚《投梭记·赴宴》:“想那日醉騃,向 平康 乱歪。”
《漢語大詞典》:昏夺(昏奪)
犹昏乱,神志迷糊。 宋 叶适 《湖南运判到任谢表》:“然念臣灾屯合聚,痾恙侵凌,形质至於变移,心虑从而昏夺。”
《漢語大詞典》:撞晕鸡(撞暈鷄)
比喻神志失常,胡乱奔走。 黄谷柳 《虾球传·跨过狮子山》:“白天像撞晕鸡一样,毫无目的地到处乱跑。”
《國語辭典》:腾云驾雾(騰雲駕霧)  拼音:téng yún jià wù
1.驾著云乘著雾,指在空中飞行。元。杨讷《西游记》第三出:「圣僧罗汉落水,水卒,你与我腾云驾雾,扛抬到金山寺前去者。」《西游记》第三○回:「他能知过去未来,他能腾云驾雾,宣他也进来,不宣他也进来。」也作「腾云」、「驾雾腾云」。
2.比喻奔驰疾速。《初刻拍案惊奇》卷五:「花园遇虎,一路上如腾云驾雾,不知行了多少?我自拚必死,被虎放下地时,已自魂不附体了。」《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只见那马双耳一竖,四脚凌空,就如腾云驾雾一般,耳边只听得唿唿的风声。」
《國語辭典》:天夺之魄(天奪之魄)  拼音:tiān duó zhī pò
上天夺走魂魄。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比喻人将死亡或遭大灾难。《隋书。卷七○。杨玄感等传。史臣曰》:「天夺之魄,人益其灾,群盗并兴,百殃俱起,自绝民神之望,故其亡也忽焉。」
《漢語大詞典》:怡志养神(怡志養神)
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 三国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八:“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国语辞典》:朦胧恍惚(朦胧恍惚)  拼音:méng lóng huǎng hū
神志迷糊不清。《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忙止歌姬不必再唱,自觉朦胧恍惚,告醉求卧。」
《国语辞典》:神不主体(神不主体)  拼音:shén bù zhǔ tǐ
神志无法主宰自己的身体。形容恐惧的样子。《洛阳搢绅旧闻记。卷一。梁太祖优待文士》:「荀鹤声喏,恐惧流汗,再拜叙谢讫,命坐。荀鹤惨悴战慄,神不主体。」也作「神不附体」。
《国语辞典》:神昏意乱(神昏意乱)  拼音:shén hūn yì luàn
神志昏乱,意识不清。清。李心衡《金川琐记。卷六。陈生》:「问所往,俱无知者。神昏意乱,木立不复能动。」
《国语辞典》:神魂驰荡(神魂驰荡)  拼音:shén hún chí dàng
神志惚恍,难以自持。《红楼梦》第三四回:「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也作「神魂摇荡」。
分类:神志自持
《国语辞典》:神魂撩乱(神魂撩乱)  拼音:shén hún liáo luàn
心意迷乱,神志不定。宋。杨泽民〈夜游宫。泪眼偎人强敛〉词:「致得心肠转。教令得、神魂撩乱。那更日疏又日远,恁时节,想难为,看我面。」
《国语辞典》:痰火扰心(痰火扰心)  拼音:tán huǒ rǎo xīn
痰火上扰,引起神志错乱的精神病症。主要症状为心烦失眠、多梦易惊,重则神志失常,语无伦次。
《国语辞典》:精神恍惚  拼音:jīng shén huǎng hū
神志模糊不清。如:「一整天他都精神恍惚,心不在焉,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国语辞典》:祸来神昧(祸来神昧)  拼音:huò lái shén mèi
祸患临头,神志就杂乱不清。《资治通鉴。卷二八六。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元。胡三省。注:「鄙语有之:『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国语辞典》:半憨子  拼音:bàn hān zi
指神志稍微痴呆的人。如:「休息了!可别成了个半憨子。」